天天看點

商品價與快遞費分離 助力買家自主選快遞

随着雙“11”到來,南都記者從國家郵政局獲悉,2021年快遞業務旺季已于11月1日拉開帷幕。國家郵政局監測資料顯示,11月1日全國共攬收快遞包裹5.69億件,同比增長28.54%。廣東省和浙江省快遞攬收量雙雙破1億件。

急速增長的快遞業務在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亂象:有的快遞面單被出售,個人隐私遭到洩露;消費者不能自由地選擇快遞,部分快遞服務能力有待加強等。

這些問題,你遭受過嗎?又将如何解決呢?

有網友抱怨稱:“跟網店客服指定了要發某通快遞,回複得挺痛快,結果物流資訊一查,是某達”;“我家這邊某兔快遞都不送上門,我特地叮囑店家别發某兔,不過一點用沒有,到貨還是某兔。”記者發現,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台,規模稍大的商家的快遞品牌選擇一般很有限,或者幹脆就稱“不能指定快遞品牌”。

調查 選擇快遞公司權限基本在電商

“我們與快遞企業簽有合作協定,目前隻發中通或韻達兩家。”一位廣西的服飾淘寶商家對記者解釋稱,合作的因素除了價格優惠外,也會考慮整體服務品質和網絡覆寫率。

不難了解,電商賣家所選用的快遞品牌越少,打包發貨的效率就越高;同時,在規模效應下快遞單價也越低。是以,這對于電商賣家來說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

一位不願署名的行業研究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電商快件占到快遞業務量的80%以上,但選擇快遞公司的權限卻歸屬于電商。“由于商品包郵的消費習慣已經形成,而快遞費是由電商賣家支付的,是以電商賣家才是快遞公司的‘甲方’,誰價低就用誰。而快遞公司也願意以價換量,尤其是一些低價标品,量大的話就有得賺。”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由于需求差異化不足,快遞公司隻能采取低價争奪市場佔有率的競争政策,這反過來也緻使快遞行業陷入了價格戰的泥沼。2018年以來,小商品集中發貨的義烏、溫州等核心地區的單票價格越降越低,甚至一度大大低于成本價。逐漸降低的派送費用與消費者要求的優質服務,成為越來越難以調和的兩端。

痛點 買家選快遞面臨三大瓶頸

國家郵政局、人社部、商務部等七部門今年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電商與快遞的有機互動,要引導電商平台和快遞公司加強系統對接,滿足使用者差異化需求,同時配合有關部門推動落實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的要求,使消費者可以根據企業服務能力、商業信譽和快遞價格等選擇快遞服務。

意見公布後,“自己選快遞”的表述受到業内關注,但目前來看,這對多數網購消費者來說還是一種“奢望”。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我國電商領域長久形成的包郵制度。

自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10.9%。與此同時,電商快遞成為我國快遞業務的絕對主力。

電商快遞包郵模式下,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的第一道難關,首先來自網店賣家。在淘寶、拼多多等c2c模式下,電商賣家以價格競争為主,産品同質性較高,屬于完全競争市場,他們在選擇快遞公司合作方面追求的是成本最低,而消費者自選快遞模式則可能導緻商品總價上升,進而喪失價格優勢、推升營運成本。

常年研究我國商品流通環節的專家、廣西師範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羅婧分析認為,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于“一口價”的“到貨價”,而不是将“商品價”與“快遞價”進行分開選擇、合并計費,這成為電商賣家選擇快遞“最低價格”的根本動因。“電商賣家簡單聚焦‘價格優勢’,對于支付更高價格、換取更好服務的動力不強。”羅婧說。

第二道難關,是電商平台慣性地停留在“低價搶單”“向規模要效益”“赢者通吃”的思維模式中。在行業發展早期,電商平台必須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和賣家,以快速啟動市場。包郵制度形成後,電商平台和賣家利益的一緻性,決定了他們沒有動力冒着商品總價上升的風險,将快遞公司的選擇權留給消費者。

另外,電商平台與快遞公司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某研究機構專家對記者表示:“以淘寶為例,很多快件是以菜鳥裹裹的名義接訂單,快遞公司之間可以通過系統分派訂單,進而提升了電商平台對快遞公司的‘硬連接配接’能力;但如果将選擇權留給消費者,這種‘硬連接配接’力度就會下降,而這肯定是電商平台不願意看到的。”

一位平台從業人士坦言,每家快遞品牌在全國各個區域的服務優勢、價格都不一樣,快遞品牌的成本效益均由商家進行判斷,平台方面無法幹預。而且,在技術層面上也很難實作所有快遞品牌的價格透明化。

第三道難關,是快遞公司話語權的缺失。需求側“包郵”制度導緻快遞價格信号失靈,優質的快遞服務無法得到好的價格。目前,快遞公司在推動服務差異化方面仍然缺位。

“給消費者選擇權對于快遞公司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在相同的服務需求下,我們的成本效益是有優勢的。”某通達系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陷入價格戰可以說是身不由己,我們能做的确實有限,無力左右局面,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在電商端,也就是我們的上遊。”

可以看出,即便消費者願意為更好的快遞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目前也沒有正規、友善的途徑來實作。另外,對于部分消費者來說,包郵模式下雖然無法選擇快遞品牌,但因無需額外支付快遞費,其購買的商品總價也是較低的。

聲音

落實消費者選擇權至關重要

對于未來發展趨勢,專家表示,在消費更新背景下,物流體驗已成為電商的核心競争力之一。尤其是随着高價值商品網購比例的提升,電商賣家的競争将轉向品質和體驗競争,對快遞服務的分層需求也會越來越迫切。

羅婧分析稱,最近三年,已經出現了傳統商圈家電價格與電商平台差距甚微,甚至傳統商圈家電價格優于頭部電商企業的趨勢,這意味着快遞行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快速“跑馬圈地”的做法遭到國家反壟斷強力出擊後,回歸經濟“常态”成為必然,是以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捆綁将被進一步剝離。

電商與快遞資料需要高度關聯,主流快遞公司要對産品結構、價格體系進行調整,以便于消費者進行選擇,比如,可以在末端推出不同價格來對應上門等不同服務。

同時,電商平台可以在總體仍實行包郵制的基礎上,開放增值服務選項,增強價格的信号、傳導和資源配置作用。例如,消費者可在支付相應溢價的情況下,選擇特定送達時間段、更高的時限要求、綠色環保包裝材料等。

最終,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之後,就可以慢慢推動消費者形成支付快遞費用的習慣,推動商品的消費者同時成為快遞服務的消費者,進而享受更高品質、更多樣化的快遞服務。

a04-07版:

統籌 易福紅 楊存海

采寫:南都記者 劉苗 傅曉羚 吳佳靈 實習生 張夢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