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含義
憤怒,指當願望不能實作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時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如今也存在于對社會現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與自己無關事項的極度反感;後者多發于社會性動物群體之中。
憤怒被看作一種原始的情緒,它是生物與求生俱來的本能。

我國文學對“憤怒”的表述
1
《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2
魯迅 《華蓋集·雜感》: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溫馨提示:這個道濟可不是濟公哦
憤怒與身體機能
實驗證明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在情緒活動增加時分泌都增加,分泌量的多少與情緒性質關系不大,但與情緒強度有關。
甲狀腺素的分泌由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素控制。情緒興奮可使促甲狀腺素分泌增加,是以甲狀腺素分泌也增加。甲狀腺素傾向于增加身體全部細胞的新陳代謝的速度,血壓升高,心率加速等。這種激素水準過高時通常使人易怒和神經質。
憤怒的具體表現
回避:這是對憤怒情緒的壓抑,強行切斷雙方的交流以達到冷靜的目的。
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給雙方創造了緩沖地帶,但這也隻是權宜之計。沖突本身并沒有得到解決。那麼,當雙方再次産生交集時,這個問題機會也會随之出現。
況且,就回避憤怒情緒的人來說,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反抗,并不是說真的就不生氣了。實是略過而非諒解。長此以往,被壓抑的情緒就就像一根被極度壓縮的彈簧一樣不能再繼續往下按壓。一旦松開就會劇烈反彈。這個情況反映在人身上就是情緒失控。這個時候很容易做錯事。
攻擊:攻擊行為會産生兩種結。一種是解決問題,另一種是惡化情況,問題會變得更糟。
例如封建王朝末期,農民起義往往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主要是由于群眾對官府和朝廷的憤怒。當憤怒累積到極點時,大家的情緒就都失控了,做出了平時不敢做的事——揭竿而起。
《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記載:“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讨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
明 方孝孺 《與友人論井田書》:“且王莽之亂,非為井田也,欺漢家之老母而奪其玺,稱制於海内,海内之人憤怒,思剖其心而食之,故因變奮起。”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代兵素服李牧,見其無辜被害,不勝憤怒,一夜間逾山越谷,逃散俱盡,趙蔥不能禁也。”
封建社會的很多問題通過農民起義和造反得到了解決。史學上認為這是社會的自淨行為。是以,這樣的“憤怒”是可取的。
相反,另一種攻擊性行為是不可取的。這種攻擊以傷害他人和造成破壞為目的,造成的損失遠大于價值。或者說,這種行為并不能帶來什麼價值。一定要說意義的話,就是為後來人提供了一個教訓——畢竟這種行為往往會付出職業生涯、政治權利或者生命本身的代價。
03
第三種則是介于退縮和攻擊中間的狀态,如冷暴力。
冷暴力也源于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怄氣。這種心理狀态是不穩定的,情境稍有波動就會引起人的情緒起伏。
一般來說,當雙方在這種狀态下能夠克制住自己的破壞欲,事情就有轉機,可以慢慢地向好的方向發展。擔當其中一方或雙方都克制不住情緒時,情況往往會變糟,雙方的沖突進一步加深。
憤怒情緒的危害
短時間内迅速産生憤怒情緒會導緻血管内皮脫落,進而導緻血管瘀堵。嚴重的可能會造成猝死。這也是很多人說生氣的時候“頭發懵”。頭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供氧量不足,就會産生這種反應。
在社會中,憤怒的情緒常常是造成失敗的直接原因。
《漢書·魏相傳》道:“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憤怒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
那麼,該要如何防止憤怒情緒的出現呢?或者,如何在憤怒中保有理智,回歸冷靜呢?
對抗憤怒
養成冷靜理智的性格
性格的後天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養成冷靜理智的習慣就要經曆産時間的積累,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在沖動的時候進行自我觀察,是什麼因素導緻自己産生憤怒情緒?然後把這些因素逐一克服。天長日久,性格也就養成了。
放松
可以學習冥想,通過放松精神緩解憤怒情緒。也可以進行瑜伽等相對靜止的運動,防止因情緒過于激烈造成肌肉損傷或軟組織挫傷。
轉移注意力
通過對其他事物的關注放松緊繃的神經,待情緒緩解,再回過頭來解決問題。
熙桓心語:生活裡有沖突是正常的,憤怒情緒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感情上的放縱應當注意一個度,在這個過程中保有理智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才是我們最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