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444期
如果痛風反複發作,久病不愈、纏綿難愈,則經常會進展為痰濁阻滞型。
體内痰濁是怎麼産生的呢?
中醫認為痛風的基本病機為脾腎虧虛,關節的紅熱腫痛僅為疾病的外在表現。
痛風反複發作,會加重脾腎虧虛的程度,反過來脾腎進一步虧虛更讓痛風頻頻發作而惡性循環。
如此,脾腎功能失調,影響肝腎功能失常。
外感六淫之邪,脾虛水化失司,肝火灼傷陰津,肺熱蒸灼津液,腎虛厘清濁化失常,幾個因素相加,都可導筋脈失養,導緻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痰這個病理産物。
濁阻滞經脈或流注于關節,而發為痛風。
“腎為生痰之本”,“脾為生痰之源”,而脾腎虧虛正是痛風的基本病機,腎為先天之本,藏元陰而寓元陽,司水化而主水液代謝。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運化水液。
腎司二便功能失調,濕濁内聚,脾失健運,濕濁内生,兼夾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勞倦、七情、關節外傷,價值患者每每過食肥甘厚味醇酒,素體痰濕内盛,如此内外合邪,則痰濁就流注于關節、筋骨、肌肉,進而導緻紅腫熱痛、關節屈伸不利,發為痛風。
痰濁阻滞型痛風多見于久病不愈,肢體困重乏力,關節泛腫,局部酸麻,或痛風處關節硬結、凸起而不紅。
除了上述痛風症狀,常常伴有頭目眩暈、胸脘痞悶,面浮肢腫等并發症狀。舌胖,苔白膩或厚,脈弦滑或緩。
中醫藥膳在協助治療各種疾病中都有重要地位,痛風也不例外。
今天,就來分享一款可以幫助治療痰濁阻滞型痛風的茯苓山藥薏米粥。
做法是,土茯苓、山藥各半兩,薏米一兩,洗淨後熬粥,早晚分次服用。
薏米,是這個粥的主料,是常見的藥食同源谷類,古代的人們用薏米仁做幹飯,且有“蜀人多種食之”的說法,薏仁米不僅具有健脾益胃、祛風除濕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還證明薏米仁的多酚類物質對黃嘌呤氧化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體内尿酸生成,從降低尿酸,還有降血脂的功效,這利于高尿酸高血脂高膽固醇症的患者服用。
土茯苓,有健脾滲濕利尿功效,可以促進尿液增加,促進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和排洩,進而達到止痛消腫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土茯苓可以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動,可用于臨床痛風的治療。
山藥,健脾益氣,和茯苓薏苡仁一起熬粥,可用以痰濁阻滞型頭發能,增強患者祛濕化濁功效,進而可以協助治療痛風。
總之,我們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再犯,遠離痛風石。
本文參考文獻(文/圖均來自網絡,侵删):2020年第23期《醫學食療與健康》伍燕玲等文章《中醫辯證藥膳粥幹預慢性痛風的療效觀察》。
最想聽什麼疾病的治療,我在2021就分享什麼。總之,你想知道、你一直想知道、你最想知道的而又不好給身邊人講的,都在《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
隻講有用的,你需要的就是我要分享的,每一篇都是實用、新鮮和溫暖,願意把一些平常接觸不到卻又非知不可的,仔細慎重而嚴謹地講給你,才是最難得的。你看到的不僅是一篇人文科普,更是一個嚴謹而負責的态度!參與方法:@北大醫學博士#健康明星計劃##樂享智慧老年生活##哆咖醫生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