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顧炎武與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緣,顧炎武與泰山無字碑之間有哪些故事顧炎武與無字碑顧炎武與泰山陰陽交替顧炎武與泰山雙束碑

作者:泰山人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原句源于顧炎武的《日知錄》:“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梁啟超提煉八字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除了八字因緣外,兩人在泰山靈岩寺也有交集:梁啟超在靈岩寺題詞:“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而顧炎武在順治十六年 ( 1659) 秋,訪靈岩寺時也曾賦詩《重登靈岩》。

今天我們看看顧炎武與泰山的故事。

顧炎武(1613—1682),蘇州府昆山人,初名绛,明亡後因仰慕文天祥門人王炎午,改名為炎武,傑出思想家,又被梁啟超譽為明清之際學術界 “一代開派宗師 ”。

崇祯十七年 (1644)北京淪陷,至順治十三年 (1656), 顧炎武反清複明十三年。期間清軍攻破昆山大肆殺戮,顧炎武家族兩弟罹難,生母何氏被砍斷右臂,嗣母王氏絕食殉國,遺言叮囑炎武 “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

顧炎武45歲時開始江南北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随。”二十五年間,到齊、魯、燕、 趙、秦、晉等,“九州曆其七,五嶽登其四”。與泰山也結下深厚淵源,四次來泰,包括兩次靈岩,在《山東考古錄》中,對泰山研究作出很多開創性的考證貢獻。

歇後語“秦始皇的碑----- 一字不錾。”說的就是泰山玉皇頂南下的無字碑。無字碑由石柱、頂蓋石和頂柱石三部分組成,古樸渾厚,碑無一字。無字碑為誰所立仍無定論。

乾隆皇帝認定是秦朝所立,曾經作詩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了避免後世争議而立碑不刻字。其實秦始皇封禅泰山在公元前219年,而焚書坑儒是六年之後的事情,史實是先封禅後坑儒,是以乾隆皇帝的說法并不成立。

顧炎武則通過考證認定是漢武帝立無字碑,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曾經八次祭祀泰山,并建漢明堂。郭沫若來泰山看日出時,曾經題詩“摩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是以說郭沫若贊同顧炎武的漢武帝立無字碑的觀點。

目前兩種說法均無确鑿證據,無字碑之謎還未真正解開。

顧炎武與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緣,顧炎武與泰山無字碑之間有哪些故事顧炎武與無字碑顧炎武與泰山陰陽交替顧炎武與泰山雙束碑

圖:泰山無字碑

泰山号主生死,有魂歸泰山、泰山治鬼之說,根據顧炎武的考證,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在泰山腳下有一條河順山而下,流經泰城,後彙入泮河。顧炎武在《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為:“其水在蒿裡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顧炎武與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緣,顧炎武與泰山無字碑之間有哪些故事顧炎武與無字碑顧炎武與泰山陰陽交替顧炎武與泰山雙束碑

圖:泰山腳下蒿裡山,奈河在其東

岱廟内有泰山雙束碑,顯慶六年(661年),為唐道士郭行真所立,實際上是武則天授意所為:同座一頂,二石相束而立,俗稱“鴛鴦碑”,雙碑代表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共同治理天下。後來也有了唐高增與武則天共同封禅泰山的事迹。

針對雙束碑,顧炎武指出其中約有18字為武則天自造或改用,提出前所未有的觀點。

顧炎武與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緣,顧炎武與泰山無字碑之間有哪些故事顧炎武與無字碑顧炎武與泰山陰陽交替顧炎武與泰山雙束碑

圖:泰山雙束碑

顧炎武著書《日知錄》長達35年,《山東考古錄》中包括13條泰山條目,考證用力極深,對泰山文化的發掘探索均有新拓展,發前人所未發,多條形成學術定論,個人貢獻和治學精神彌足珍貴,值得後世敬仰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