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牛、羊、豬、狗之外,魚肉也是人類擷取動物蛋白的途徑之一,也是我們祖先發現的最早的美味之一。它哺育了漁獵民族,也是航海民族擴張的動力。

魚肉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特别重要,除了吃魚肉遭遇行刺的吳王僚之外,我們找不到太多關于魚肉與戰争有關的記載。人類曆史上真正把魚肉當成戰略資源,為了捕魚大打出手的是西方國家。
在古希臘時代,希臘人通過航海到達了今天的黑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城邦。捕魚和種植谷物、砍伐木材一樣是黑海地區希臘城邦的主要收入來源。黑海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和鹽業相結合,使得黑海魚幹成了地中海地區的著名産品。公元前3 世紀一罐本都魚幹在羅馬可以賣到兩個第納爾銀币的高價,本都王國憑借着這種出産積累了經濟實力,到了米特裡達梯斯的時代本都更是有了能和羅馬一較高下的力量。
羅馬成為地中海的主人後,魚類也成了羅馬人餐桌上必備的食物。富有的奴隸主甚至自己擁有養魚和貝類的魚塘。公元前3 世紀時,羅馬已經被魚塘包圍了。随着烹饪日益受外來影響,海魚成了人們興趣的焦點。淡水魚塘不再稀罕,人們更鐘情于海水品種。有錢人已不滿足于商人提供的大菱鲆(píng)和鳗鲡(lí),也開始建造自己的海水魚塘。古羅馬的霍騰修斯就特别愛好養魚,他喂養的鲻(zī)魚從來不會用來做成菜肴,如果宴會上需要魚他會派人到别處采買,他的朋友評論說:“從他的牲口欄裡牽一頭拉車的騾子,也比向他要其魚塘裡的一條長着胡須的鲻(zī)魚還要容易。”在羅馬吃到海魚俨然成了富人比闊的遊戲,在這方面的最強者是擊敗了本都國軍隊主力的羅馬名将盧卡拉斯。為了給魚塘提供海水,盧卡拉斯建造了穿行在山澗的管道。為調節海潮的溫度,他甚至在遠離海洋的地方建起防波堤。西塞羅稱他們為“魚狂人”,這其中不乏羨慕嫉妒恨, 因為西塞羅本人也不是艱苦樸素的人。
中世紀最負盛名的魚肉是七鰓鳗,這種魚從羅馬時代起就是歐洲最貴重的食物之一。英國的亨利二世就是在自己的法國封地上吃了七鰓鳗而被噎住導緻一命嗚呼,給英國留下了長時間的内戰紛争。随着經濟的發展,歐洲城市人口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複興時期終于趕了上來,城鎮人口增多帶來的問題就是人口密度加大,河流的魚類開始減少,城鎮人口對魚肉的需求開始加大。人們最常食用的淡水魚(包括新鮮的和鹽腌的)是歐鳊(biān)、鲱魚、鯉魚、鲑魚、梭子魚、鳗魚和鲟魚,而餐桌上最常出現的海魚是鳎、鲭魚、鮪魚、鳕(xuě)魚和紅鲣。當時,鮮魚的貨源不是很穩定,加之長途陸運難以保持魚的新鮮度,是以,住在内陸的人們吃到的魚幾乎都是經鹽腌制的。
以呂貝克等城市組成的漢薩商業同盟首先發現了魚肉的前景,漢薩同盟擁有當時先進的柯克船,呂貝克等城市又是歐洲的制鹽中心,兩者結合在一起促使了漢薩同盟決心把腌鹹魚推廣到全歐洲。
漢薩同盟首先發現了波羅的海鲱魚的活動規律,四百多個同盟商業城鎮的船隻集體加入了捕撈波羅的海鲱魚的狂歡,波羅的海鲱魚也是以被他們稱為“波羅的海銀”。相對低廉的價格、行銷全歐洲的免稅銷售網絡和保鮮技術使得漢薩同盟在捕魚上擷取了驚人的收益。為了捕獲更多的魚,漢薩同盟的商船遠達北歐海域,蠻橫的要求壟斷北歐海域的捕魚權。北歐海盜的子孫當然咽不下這口氣,1361 年戰争就此爆發。丹麥國王瓦爾德内爾首先洗劫了漢薩同盟在瑞典哥特蘭島的辦事處,漢薩同盟也還之以顔色,由52 艘戰船、104 艘輔助船隻組成的漢薩同盟艦隊在戰争爆發後不久就攻占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本來瑞典國王因為宣傳丹麥軍隊掠奪的哥特蘭島是自己的地盤,一度要和漢薩同盟聯合。可也許是瑞典國王覺得自己太沖動,也許是丹麥國王瓦爾德内爾和瑞典人達成了秘密協定,總之瑞典軍隊沒有按照原計劃配合漢薩同盟的軍隊。漢薩同盟的艦隊并沒有迎來瑞典軍隊的配合,獨自深入丹麥國土,結果漢薩同盟的艦隊被丹麥人奇襲,這場捕魚大戰最後以漢薩同盟的失敗而告終,丹麥人短暫赢得了在自己家門口捕魚的權力。
同樣在捕魚行業中興起的還有威尼斯人和荷蘭人,捕魚業為歐洲遠洋商業培養了足夠的水手和第一桶金。威尼斯人在壟斷香料轉口貿易之前也是捕魚的能手,他們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營商船隊,并一步步發展自己的遠洋事業。為了排擠自己的競争對手猶太商人,威尼斯人甚至不允許猶太人搭乘自己的商船。
荷蘭的興起同樣離不開鲱魚,荷蘭人所在的尼德蘭地區在15 世紀後出人意料的交了好運。漢薩同盟和卡爾瑪同盟的沖突就在于鲱魚,到了15 世紀鲱魚變的“聰明”起來,離開了北歐的傳統産卵區, 來到了北海。鲱魚們逃離了德國人的魔掌,卻等來了荷蘭人的緻命一刀。1368 年威廉·布克爾松發明了“一刀切”的鲱魚處理方法:先将鲱魚的肚子剖開取出内髒,而後去掉鲱魚的魚頭,隻剩下魚身。這種方法在後來得到改進,技藝娴熟的荷蘭漁夫隻需令人眼花缭亂的一刀,便可完成處理全過程。
尼德蘭地區在1364 年落入了瓦盧瓦勃艮第家族手中,到了1466 年大膽查理掌權以後,這個魯莽的家夥更是鼓勵自己領地上的漁民大膽的和漢薩同盟競争,甚至鼓勵尼德蘭海員改行當海盜搶劫漢薩同盟成員。漢薩同盟對于勃艮第家族的強權無可奈何,尼德蘭的捕魚業得到了飛速發展。15 世紀的尼德蘭一共有100 萬左右的人口, 有20 萬人從事着漁業,捕魚業是尼德蘭的經濟支柱,為了捕撈鲱魚尼德蘭甚至不惜和蘇格蘭進行了三次戰争。
英國人同樣和鲱魚有着不淺的淵源。1429 年2 月12 日,一支英國補給隊向薩福克的軍隊運送四旬齋口糧,正好與一支增援奧爾良的法國人和蘇格蘭人的聯軍遭遇。法國人的指揮官是克萊芒伯爵和蘇格蘭人約翰·斯圖爾特,他們麾下的法軍實力遠遠強于英國人。英軍領隊約翰·法斯托爾夫爵士急中生智,将其裝滿鹹鲱魚的戰車排成車陣,掩護護衛隊的長弓手射出漫天箭雨,沖鋒的法國人和蘇格蘭人紛紛倒地。在大量殺傷敵人後,英軍騎兵上馬反攻,法軍倉皇逃遁。這場戰鬥是以被稱為“鲱魚之戰”(battle of the herrings),這也是英國長弓手在百年戰争中最後的輝煌。鲱魚之戰4 個月後,約翰·法斯托爾夫在帕提戰役中敗給了聖女貞德,被當時的人們公認為是戰場上的逃兵,也成了《莎士比亞》劇本中福斯塔夫的原型人物之一。
鲱魚之戰過後不久,英國人就陷入了玫瑰戰争中不能自拔。即使如此,英國人依然願意用武力競争漁業資源。1468— 1474年,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交戰正酣之際,第一次“鲱魚戰争”在北歐打響。戰争起因是英國人在冰島水域捕魚,引起了與丹麥及其漢薩同盟盟友之間的一系列海上沖突。此後,英國同冰島因為捕魚權等原因爆發了海上沖突,俗稱“鲱魚戰争”。
漢薩同盟的霸業在16 世紀末期分崩離析,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不但派人封存了漢薩同盟在倫敦的産業,也學會了他們的各種伎倆,這其中就包括對漁業的認識。
伊麗莎白一世當政期間荷蘭人已經興起,尼德蘭革命消耗了西班牙帝國巨大的軍事資源。無敵艦隊的覆滅對于手握美洲金銀礦山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來說并不是不能承受的損失。這位君主在聽到戰敗的消息時,隻是對上帝說了聲“謝謝”,因為美洲殖民地的資源能讓西班牙在不長的時間内就補充了自己的損失,英國人并沒有取得對西班牙的軍事優勢。而尼德蘭革命才是令西班牙人無力和伊麗莎白一世再次争鋒的原因。尼德蘭在16 世紀興起,随着自己昔日領主查理五世入主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尼德蘭更是分享了西班牙征服的巨大紅利,西班牙帝國六成的稅收都來自尼德蘭。尼德蘭漫長的消耗戰也使西班牙帝國元氣大傷,甚至連制海權也落入了荷蘭人手中。當時荷蘭人的商船噸位超過英國10 倍,占據全歐洲的半數,是伊麗莎白一世難以戰勝的對手。
想要發展海軍、奪取制海權,伊麗莎白一世就要有足夠的水手,而歐洲的海運業一時又難以插手。于是,伊麗莎白一世開始效法漢薩同盟的故伎。她開始在英國與教會合作,重建立立起英國人在齋戒期間吃魚的傳統。當時的英國天主教會勢力已經被伊麗莎白一世和她老爸亨利八世重創,齋戒期吃魚也成了守舊的象征。伊麗莎白一世本人對英國國教有巨大的影響力,她頒布的這條法令就是要振興英國的捕魚業,隻有遠洋捕魚業發展起來才能培養出更多的水手,進而促進海上貿易和海軍的發展。從此,魚成了英國的國民食品之一, 大量的水手也被培養出來,英國逐漸有了和荷蘭争霸的本錢。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英國漁船前往漢薩同盟獨占的漁場捕魚, 而後者已經處于分崩離析之中,無力用武力進行禁止。此後英國和荷蘭開戰的理由其中有一條便是荷蘭人越界捕撈英國的漁獲,三次轟轟烈烈的英荷戰争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