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譯自first round review,他們準備的文章既講故事,還同時向創業者提供可操作的建議,以助力打造優秀的公司。
coursera的首席産品經理john ciancutti在1999年加入netflix擔任工程師,那時候它隻是由四個程式員組成的創業團隊。在netflix起步的階段,他幫助這家當時籍籍無名的公司招來了上百個工程師,而在coursera的兩年時間裡,他把技術團隊由25人擴充到了如今的60人。
近日在first round舉行的cto峰會上,他将自己多年招聘的經驗分享出來。在一個初創團隊中,由于人數較少,每一名新員工都有可能為團隊帶來較大的變化。與大公司不同,創業團隊招人可以更加靈活,同時也需要更加精準。他看重在整個過程中面試者與應聘者的每一個互動,整個過程下來,簡直像談戀愛一樣:主動出擊,不斷勾搭,暧昧之後,迅速拿下。
“作為一個招聘經理,你的行為會極大地影響應聘者做決策。如果你不覺得自己很棒,會成為他們的好上司、夥伴和後盾,無論這家公司有多牛,他們都不會加入。招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建立關系的過程,而應聘者在與你、你的團隊和整個公司的互動中評估他看到的或感覺到的資訊,進而決定是否要來。”
在這個階段,招聘經理需要知道的不僅是是否決定雇這個人,還有他們的驅動力到底在哪裡。每個應聘者都在尋找一些不同的東西,而招聘不僅是一種交易,更是一個精确比對的過程。你必須明白讓你的公司或團隊卓越的點在哪,而具有怎樣特質的人可以進一步成就這些卓越。為了找到最合适的人,你應該對每個應聘者足夠了解,進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一步:主動出擊,廣泛撒網
即使公司内部或者外包有招聘團隊,他們都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輔助型的補充。對于技術崗,招聘經理必須主動去尋找适合擔任團隊某個角色的人。有些人可能會想,google的工程師都很棒,我應該到那裡去挖人。不要這樣。仔細思考你想要找的人,他需要有什麼技能?在這些技能相關的領域做得最好的公司有哪些?思考過這些後你應該會得到一個不隻是有facebook這種大公司的清單。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技術經理都比較内向,一般做不來一星期跟20個不同的人喝咖啡聊天這種事,但換個角度想喝咖啡不是重點,盡可能多地了解你 之後要每天一起工作的人才是重點。在招聘的這個階段,盡可能多地發郵件,在活動上跟别人聊,問朋友有沒有合适的人推薦,不停地推進這件事。每個和你聊過的 人都會給你更多關于自家公司的啟示,因為這也是一種演練,通過一次次回答一些或困難或尖銳的問題,你的答案會被打磨得越來越好。
如果你在一個創業團隊,那麼請預設别人從沒聽過你們的名字。聊天的時候,可以試試看你們有沒有共同點,比如“嗨小明,我知道你進facebook之前在某教 育機構做過,我們就是做教育方面的創業團隊。你對這方面應該還比較有熱情吧。”或許你認識他的某個同僚,就從這個人聊起也好。重點是強調你作為個人身份,特别對他感興趣,進而介紹你這個人和你們的團隊,以及為什麼他們的背景應該與你們非常合适。
還有一點值得去做,那就是把他們現在工作中非常在意的東西與 你們的職位聯系起來,以達到吸引的目的。建立這樣的聯系後,可以把事情向前推進一步,比如“我們可否改天在電話裡好好聊聊?或者一起吃個飯”,但是通常人 們隻會選擇電話,但是這也是個不錯的起點。隻要有回應就是勝利,如果對方接受,事情就可以繼續推進;如果對方拒絕,那麼你也會從他的拒絕理由中學到些東 西,同時擴充一個人脈。他們拒絕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目前的工作很滿意,但拒絕後他們通常樂意幫你介紹新的人選或者把你推薦給别人。最壞的情況是:沉默。也可以嘗試收集下回報率,甚至用用excel表格。
我們假設小明回複了你,下一步就是打電話。在聊的過程中每個時刻他一定都在觀察評估,而如果你聊了之後也無法發現他的閃光點,這個時候應該及時停止這場招聘。如果覺得沒有太大的問題,那麼你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他會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呢?john覺得這些問題是可以直接丢過去的:
為什麼你會願意花時間和我聊?
關于現在的公司你熱愛的地方有哪些?
你覺得你在那裡的職位最棒的地方在哪?
在他們回答的時候,不僅要聽話的内容,而且要仔細聽他們說話的聲音和狀态,是興奮、熱情還是厭煩?如果他們顯示出不高興,可能是個不好的信号。一個心态好的人,起碼不應對現在的處境過于抵觸。他可能不會對目前的工作完全滿意,但他的一些重大決策,如選擇在哪裡讀書、工作、實習可以反映關于他的很多東西。
反正,在這次聊天結束的時候,你應該有了這幾個問題的答案:
這個人現在在做什麼以及他為什麼他會喜歡做這些事?
這些事在他現在的公司内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為什麼他會選擇做那個項目?
john覺得,創業團隊要找的應該是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工作内容的人。如果你們聊起他現在的項目,你問的任何相關問題,他都應該或多或少有個答案。如果他們的回答是“那是别人的工作”或者“這塊我不太了解”,可能就要對這個人亮紅燈了。真正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的人會想要了解關于它的一切。
一旦決定這個人不合适,就及時、坦率地給出回報;如果覺得這個人合适,就迅速下手,第二天約見,搶在大公司之前拿下。
第二步:不斷勾搭,如一起喝杯咖啡
為什麼不直接面試,而要先一起喝咖啡呢?因為john認為在一種相對随意的聊天狀态下,更容易深入地了解一個人。而你要做的一件事是,讓他們喜歡你。準時之類的基本禮儀就不必說了,還應該和他們深入地聊聊個人的驅動力和以往那些選擇背後的原因。比如,他們有沒有在每一次選擇後學到東西?他們的決策能力在提升嗎?你認為他們在職業生涯為自己設定的目标是合理的嗎?他們有自己的志向嗎?除了擷取這些資訊,你還要做的是點燃他們的激情。人們在說自己熱愛的事時,總會越說越激動。
如果一個人跟你喝過咖啡沒有來面試,那你可能真的要檢讨下了,一定是哪裡做的不夠好,或者談話的方向不太對。如果聊過後彼此感覺都不錯,那麼就是時候啟動面試了。
第三步:如暧昧期一樣重要的面試階段
面試的過程有無數細節要注意,因為它是雙方彼此考察的重要過程。首先,保證你有至少50分鐘的空餘時間留給面試者,其次,保證他們到達之後就可以直接見到你。面試者或許會緊張,而你應該讓表現出站在他們那邊,進而讓他們放松下來,在面試中表現得更好。
因 為招的是程式員,面試首先要考察他們的程式設計能力,在coursera會有90分鐘的解決程式設計題測試,這期間面試者是獨處的。除了技術考察,john還推薦 附加關于公司文化的二輪面試,來預測面試者能否很好地融入團隊和整個公司。這之後還會有專門針對某一項算法或任務的技術面試,這次則需要在面試官的注視下 完成。
而最後,還有一輪關于上司力的面試。通常創業公司想要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有些問題并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也依然可以找到解決方法。可以問問他們曾經遇到過那些困境,都是如何解決的?他們會為自己的決策和項目負責嗎?他們表現得想一個掌控局面的人嗎?比如可以這麼問:
你曾經工作的公司因為你的存在而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部分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面試者的好奇心。工程師除了敲代碼,更需要真正了解公司的業務,這樣的人才是合适的。
如果在面試的任何一個地方卡住了,很明顯面試者不适合這個職位,就當即結束面試,不必讓大家痛苦地走完所有流程。而面試結束後,每個人的回報也很重要。你可以選擇和他們單獨聊聊,也可以讓他們把感受寫下來。尤其,要在當天進行,在他們都還沒忘記這些感受的時候。如果整個面試過程都是順利的,招聘經理會再與面試者見一面,輕松友好地聊一下,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回答他們的任何問題。
這個機會也可以問問面試者還投了哪些其他的公司,看他們的興趣點在哪裡。如果這些公司都給他們offer,他們會選擇哪一家,為什麼。也可以問他們對你們公司的感覺如何,哪裡讓他們覺得很棒,或者關注到了哪些細節。還可以問一個無比開放的問題:“你在現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做一年的機率有多大?”可能這次你得到的答案才是他們關于目前自己工作的真實看法,之前說的都或多或少有些水分。而這些答案組合起來,也便于你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招聘市場。
第四步:以“拿下”或“回見”結束
一旦決定要招某個人進來,就應該在面試後第二天迅速通知他已被錄用,進而結束整個招聘過程。可以詳細地告訴他為什麼你覺得他會很合适,即将在公司做的事情與他自身驅動力的聯系,以及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你非常了解這些。
有時候對方可能執意覺得自己更适合另一個地方,這時候也最好不強求。最糟的情況不是沒招到人,而是沒招對人。有時候john甚至會對應聘者說:“其實我覺得你會更喜歡snapchat,基于我對你和那家公司的了解,那裡才是更适合你的地方。你可以到那裡試試,我們保持聯系吧。”
到這裡,是不是像極了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但如果對方覺得自己也适合這裡,這就是一次完美的相遇。
最後,john提到,以他的經驗,即使是很棒的招聘經理,也會有30%的失誤率,招不到最合适的那個人。對于初創團隊而言,每個人都是基因的一部分,而招到頂級工程師值得去仔細尋找。何況,這個過程總是會帶來成長的。
他 原話是:"sometimes you'll hire the wrong person. sometimes you'll let the right person get away. don't beat yourself up if you succeed in learning from both situations.”
簡直就像someone like you裡面唱的那樣:“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