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錢癬症的診斷與防治

牛錢癬症的診斷與防治

韓冬梅 馬 靓 張 敏 (黑龍江省寶清縣畜牧獸醫總站 155600)

牛錢癬是人畜共患的真菌性皮膚傳染病,典型症狀特征是牛皮膚、角質和被毛發生皮炎和秃毛,形成界限明顯的圓形、不整形或輪狀癬斑。患牛有程度不同的癢覺,如果為群體養牛,該病具有顯著的傳染性,體質弱的患牛在冬天甚至因衰竭而亡。

1 病原

本病病原主要是疣毛癬菌,其次是須毛癬菌和馬毛菌,存在于被侵害的表皮内外及毛根周圍。病原菌可産生抵抗力很強的孢子。該病的發生多因養牛舍的飼養密度過大,光照不足,導緻牛舍空氣污濁、陰暗、潮濕,誘發該病的發生。另外,所飼喂的飼料單一,尤其是缺乏各種維生素,導緻畜體營養不良,加之外傷以及與患病牛接觸等因素,皆可誘發本病。

2 流行特點

通常在冬季舍飼牛易發本病。犢牛或育成牛比成年牛易感,在發生過本病的牧場,犢牛每年都有流行,成年牛也可嚴重感染。健牛主要通過與病牛直接接觸感染,也可通過廄舍、用具,特别是頸痂、頸帶、籠頭和飼槽間接傳染。患有慢性病的牛不健壯,營養不良,有急性病的牛與同群其他牛相比,癬的擴散或發展都比較明顯。康複後的皮膚對感染無抵抗力。

3 主要症狀

本病潛伏期2~4星期。成年牛多發生在頭部、頸部或肛門周圍,偶爾發生在胸部、臀部及乳房。犢牛以口腔周圍、眼、耳附近、頸和軀幹等部位最易感,但病變可出現于全身各處。初期僅呈米粒至豆子大小的結節,病變部真皮充血、水腫和局部發炎,并形成痘疹、小水疱或膿疱,有大量的皮屑或硬痂,毛發脫落。逐漸向周圍呈環狀發展,成為界限明顯隆起的秃毛圓斑,形如古錢币,癬斑上被覆灰白色或灰黃色鱗屑,被毛蓬亂,逐漸擴大,直接可達72~75毫米。如得不到及時治療,病變可波及全身各部,患牛瘙癢不安,逐漸消瘦。本病病程較長,少數可能持續1年以上。

4 診斷

根據牛頭、頸部等皮膚發生界限明顯的圓形或不整形覆寫鱗屑或痂皮隆起的秃毛斑可診斷為錢癬。

實驗室診斷。在病、健皮膚交界處拔取少許毛根或刮取少許鱗屑,浸泡于20%氫氧化鉀溶液中,稍微加熱3~5分鐘後,用毛細吸管取少許病料,置1滴于載玻片上,再加1滴蒸餾水,加蓋玻片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在毛根周圍發現排列整齊的鍊狀黴菌孢子。

5 預防

強化對健康牛群的管理,一定要保持牛舍環境、用具和牛體衛生。飼喂上倡導目前先進且流行的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保證奶牛或肉牛吃到的飼料都是營養全價而均衡的。如果條件不具備,則應注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此外,對發病早期的患牛應及時檢出并隔離,及早治療。被病牛污染了的周圍環境、用具,一定要嚴格消毒。用加熱60℃的5%克遼林、3%福爾馬林、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或5%~10%漂白粉溶液噴灑消毒,也可用甲醛進行熏蒸消毒。需要注意的,由于本病能傳染給人,是以接觸病牛的從業人員應戴上橡膠手套,注意自身的防護。

6 治療

為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用藥前應先刮或刷去感染性痂皮層。局部治療時先剪去病變部被毛,用溫水浸軟痂皮,再用溫肥皂水洗淨痂皮,每天塗抹抗真菌藥,塗搽10%水楊酸乙醇溶液、5%~10%硫酸銅或10%碘酒,每隔1~2天1次,也可用松餾油塗擦,直至痊愈。20%硫酸銅氨水溶液塗擦患部,經1~2晝夜塗中性油膏,可迅速治愈。

鑷子夾棉球塗适量燒沸的豆油于患部,每天塗擦1次,一般2~3次即可痊愈。松節油250毫升,植物油250毫升,胡挑醌20~30毫克,充分混合為搽劑,用時加熱50℃以上,每天塗擦1次。50%魚肝油除莠劑或5%克黴唑軟膏,每天1次。2%~5%硫磺石灰、0.5%次氯酸鈉塗搽或噴霧,連用1星期。

中草藥處方,用巴豆24克,斑蝥9克,硫磺12克,紅礬0.3克,狼毒15克,豆油600~800克,将巴豆、斑蝥、紅礬、狼毒碾碎,加豆油煮沸30分鐘,冷至60℃時加硫磺,用毛刷蘸取藥液塗患處,直至痊愈。

全身治療。如感染範圍太大,應進行全身治療,可用20%碘化鉀溶液150毫升,每450千克體重靜脈注射,3~4天重複1次。也可用灰黃黴素6.0~7.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7天以上,直至明顯療效出現。對于重症病例,内外兼治。首先用溫熱肥皂水洗淨,然後塗擦灰黃黴毒軟膏,再灌服灰黃黴素片劑,每天0.5克/頭,連用7天,10天後病牛可基本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