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雞糕這個東西,是糕,但是隻有糕的形狀,但是和印象中的糕點可是不一樣的,也是長條形的,表面黃黃,肉質嫩嫩白白,但是一點米都沒有!!這個可能真的颠覆了糕在大夥心目中的印象

我們吃過阜甯的大糕,但是那個是米粉的, 我們漣水的雞糕卻是純粹由雞肉做出來的,小時候過年過節,這個是漣水人肯定少不了,大白菜燴雞糕,蔥油蒸雞糕,雜燴裡面也是放雞糕。。。。。
我全國各地走的多,像這種用雞肉做出來的雞糕應該說是漣水獨一份了
在湖北和江西一帶有用魚肉來做的魚糕,味道不一樣,但是做法和吃法是一樣的
我二姑家在漣水岔廟街上,家裡祖傳的做雞糕和大餅,一到逢年過節,這兩樣東西我們家裡的親戚家是少不了的,肯定早早的就各家送到了,吃着燴雞糕就着大餅也算是一大享受,我從小比較奇怪,從來不吃肥肉,一吃就反胃,家裡人也算是被我折騰個夠嗆,連吃個餃子,餃子裡面的剁出來的肉末我都要把肥肉粒挑出來,要不然堅決不吃,但是雞糕裡面的肥膘,我卻從來不反感的。也許是剁的太細的原因吃不出來那個肥肉的味道,我八十年代頭上,物資還是比較潰乏,也算是一朵奇葩。。。。
雞糕我在二姑家裡是看過做,在當時來說真是算得上用料講究,農村養的草雞,殺好了,把蔥姜拍散泡到水裡,把雞清洗幹淨後,把雞脯肉和腿上大塊的肉剔下來,先放水裡泡出血水,保證成品潔白,然後與肥膘一起剁成肉泥,越碎越好,不能看到肉丁,這個雞肉和肥膘 的比例大概是二比一了,然後把雞肉泥放入淺口的缸裡,順着一個方向,使勁的攪打上勁,在打的過程中慢慢的加入蔥姜水,和蛋清,再加十分之 一的農村的山芋粉,拌勻就可以調味了,當時也就是隻有鹽可以放,雞精味精在八十年代是肯定沒那個錢買的!拌好後,拿方形的盤子刷點油,把雞肉泥倒進去,大概三四厘米厚的平整盤子,把剩下的雞蛋黃,打散抹一層,然後上籠蒸十幾分鐘到表面的蛋黃凝固後再刷一次,繼續蒸二十分鐘,基本上就可以了,出鍋 冷卻一下,切成大小一緻的長條,就可以售賣
現在的雞糕基本上都是買的凍的雞脯回來,真接機器加工,也許形狀還在,但是味道可能已經天差地别,現在二姑和姑父年齡逐漸上來,已經沒有精力來做這些東西,而且我們小一輩的也開始逐漸離開漣水,在外地生活,小時候自己家做的雞糕味道一直在口中在腦海裡,想再吃一次卻是已經比較難了,原料也許好找,家養的土雞也還有,但是味道卻再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