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根據記載,主要來源是帝堯曾封其第九子監明于劉地(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按當時依封地為姓的慣例,這應該是劉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在中國曆史上,劉姓是登基稱帝人數較多的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青島的劉姓很多,來源也比較複雜,在這裡我們的主角是清朝以清正廉明聞名的宰相劉墉,因他的書法精湛,還有“濃墨宰相”之說。劉墉來沒來過青島?崂山的太清水月是否和他相關?半島記者專訪了多位研究專家以及劉氏後人,他們各抒己見。雖然謎團尚沒解開,但劉墉在青島的傳說從未斷過,似乎他就沒有離開過。
劉墉是清官,毋庸置疑,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還得益于樣闆戲和影視劇等的傳播。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火遍大街小巷的《宰相劉羅鍋》,更是讓他成為當時的“紅人”。電視劇的主題曲《清官謠》總結了他的為官之道:
天地之間有稈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盤的星/什麼是功什麼是名/什麼是奸什麼是忠/嘻笑怒罵路不平/背彎人不弓……
于是,劉墉的形象是這樣的:一位草根出身的清官,與和珅鬥了一輩子,是個瘦弱的羅鍋。那麼現實中的劉墉是什麼樣子的呢?
仔細推敲起來,确實有些難以置信。劉墉是清官沒錯,但絕非草根;他智鬥貪官,但沒和和珅鬥一輩子;他一點都不瘦弱,也不是羅鍋,相反還很高大。
不是草根,父親位高權重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号,清代書畫家、政治家,高密逄戈莊人(原屬諸城)。劉墉的故居在北京禮士胡同西頭129号。
劉墉不是草根,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自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至劉墉的侄孫劉喜海,劉氏家族共出了35位舉人、11位進士和2位大學士。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對劉墉的父親劉統勳評價極高,稱他“遇事既神敏,品性複剛毅,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在劉統勳過世後,乾隆賜其谥号為“文正”,縱觀滿清一代,僅有八位文官收獲這一最高稱譽。
家住青島的名醫世家,逄戈莊劉氏第十五世孫劉鏡如先生告訴半島記者,文正公的名氣比兒子劉墉大,功勳卓著,他曆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這在當時都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他還清廉正直,敢于直谏,主持國家考試選用人才從不任人唯親,紀曉岚等都是他的徒弟,後來任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編撰,他因為年齡太大,謝絕了。
劉鏡如先生認為,是後來的影視劇和樣闆戲唱本讓劉墉更廣為人知,其實父親比他厲害多了。
不是羅鍋,身高約有一米九
當然,虎父無犬子。劉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官至内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勳之風。他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幫助根基未穩的嘉慶查辦大貪官和珅,查出關于和珅的二十餘條罪證。于是,劉墉與和珅就成了人們眼中最大的死對頭。
縱觀劉墉一生,在政治上幾經風霜雨雪,最終卻能保持屹立不倒,可謂政治場上的常青樹。是以,關于劉墉的傳說很多,有人說他很圓滑,比如,乾隆皇帝曾問劉墉:“朕屬馬的,你呢?”也屬馬的劉墉垂手說:“臣屬驢。”乾隆驚奇:“朕屬馬,愛卿怎麼屬驢?”劉墉說:“萬歲屬馬,臣怎能同屬?隻好屬驢了。”嚴格來說,劉墉沒有父親位高權重,但人們仍喜歡以“宰相劉羅鍋”稱呼這位一代名臣,因為宰相在老百姓看來是個大官。曆史學家紀連海曾說過:“曆史上的劉墉不是狀元,也不駝背。他的官位确實數經起落,他也并沒有跟和珅鬥一輩子。”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劉墉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5歲。去世的當天,他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曾設宴招待客人,回到卧房後“端坐而逝”。劉墉去世後葬于原籍逄戈莊,1958年,專家打開了劉墉墓室的大門,通過觀察劉墉的屍骨,專家驚奇地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在一米九左右,而且從骨骼來看,他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迹象。
那他為什麼落下個羅鍋的名聲呢?對于這一點說法很多,有的認為劉墉輔佐過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兩位皇帝身高都在一米七左右,劉墉比皇帝高出很多,為了顯示恭敬,他需要在皇帝面前彎腰俯首,是以皇帝稱他為“劉駝子”。還有說法稱因為劉墉八十歲時,确實駝背厲害,嘉慶皇帝就給他起了個“駝子”的綽号。
城陽區河套街道山角社群的劉哲傳先生講了另外一個版本,并将文章收錄進《城陽民間故事集》裡。大意是劉墉其實并不駝背,因為皇帝選人首先看長相,才貌雙全才會入選。乾隆年間,劉墉仗義執言,每天早朝一本接着一本,乾隆不勝其煩,終于有一天說道:“劉墉,昨兒個早朝你奏了三本,朕準了,巳時宣你進宮議事,你又奏了三本,朕又準了,現在又來了三本,兩天沒到頭,你奏了九本。一本三拜九叩,九本九九八十一叩,天天這樣彎腰駝背的你累不累?幹脆,朕今日給你改改名兒,就賜你叫‘羅鍋’吧。”劉墉一聽,趕忙跪倒,高呼“謝主隆恩”!乾隆一聽樂了:“劉墉你謝什麼?”劉墉也樂了:“皇上,按大清朝的規矩,皇上賜臣一個字,便是每年增加俸銀一千兩,今皇上賜臣‘羅鍋’二字,就是每年增加俸銀兩千兩,豈有不謝之理。”乾隆一聽想反悔被劉墉以君無戲言給擋回去了,隻能認了,從此“劉羅鍋兒”的名字也就叫開了。
除了官場轶事,其實劉墉還是個“寶藏男子”,他的書法是一絕。他最初初從趙董入手,中年後學蘇轼,顔真卿,晚年則出入魏晉,尤得力于鐘繇《宣示表》,自成一家。他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