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一部《宰相劉羅鍋》掀起清廷劇的第一個高潮,然而曆史上真實的“劉羅鍋”并非是羅鍋,真實的劉墉也并非同和珅一輩子對着幹,倒是在書畫上為曆史留下瑰寶。

劉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于山東諸城(今屬山東高密市)。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劉棨是康熙年間有名的清官。
父親劉統勳是乾隆朝前期極受重用的诤臣,是以漢人身份出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堪與後來的和相提并論。自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至劉墉的侄孫劉喜海,劉氏家族共出了35位舉人、11位進士和2位大學士。
劉墉在從政時,首先并非是宰相,其次,他并不是與和珅水火不容,相反,劉墉的處事圓滑堪稱一絕。民間傳說大多将劉墉說成是出身平凡的學子,有的影視作品甚至說劉墉家境貧寒。
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禦史,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委蛇其間,唯以滑稽悅容其間”。這表現了劉墉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按照官場的規則做事,應付上級,對同僚圓滑趨避。嘉慶帝即位後,劉墉繼續受到重用,并參與扳倒和珅。
電視劇中說劉墉是羅鍋其實是笑談而已,清朝選取管理注重儀表,如果劉墉真是羅鍋是不可能進入官場的。雖然說電視劇中的劉羅鍋是笑談,但是這一稱呼也并非空穴來風,史書記載嘉慶皇帝稱呼劉墉為劉駝子,當時劉墉已經80歲了,駝背也屬自然。
清代選官取士,向來以“身、言、書、判”為标準。這四條标準中,“身”居首位,要求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如果劉墉是羅鍋,那他面試這一關就過不了。
當不成進士,還有另外一個入仕門路:應“大挑”一科。這一科隻論相貌,如果身體不正、肩膀不平,肯定落選。是以,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也總不至于身體殘疾。
乾隆四十五年(1780),劉墉出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受災嚴重,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偷盜案件頻發。劉墉到任之後,多次微服私訪,查明了災情和案件實況。
他一連撤了兩名知縣和一名知州,令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同時開倉赈糧,接濟災民,使百姓暫度難關。他還下令加強城垣,修建倉儲,并鼓勵民間開采峒硝。不久,湖南就恢複了社會安定、民生豐足的局面。當地百姓對劉墉感恩戴德,稱他是“包公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