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一部《宰相刘罗锅》掀起清廷剧的第一个高潮,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并非是罗锅,真实的刘墉也并非同和珅一辈子对着干,倒是在书画上为历史留下瑰宝。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于山东诸城(今属山东高密市)。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前期极受重用的诤臣,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相提并论。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刘墉在从政时,首先并非是宰相,其次,他并不是与和珅水火不容,相反,刘墉的处事圆滑堪称一绝。民间传说大多将刘墉说成是出身平凡的学子,有的影视作品甚至说刘墉家境贫寒。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委蛇其间,唯以滑稽悦容其间”。这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应付上级,对同僚圆滑趋避。嘉庆帝即位后,刘墉继续受到重用,并参与扳倒和珅。
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清朝选取管理注重仪表,如果刘墉真是罗锅是不可能进入官场的。虽然说电视剧中的刘罗锅是笑谈,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80岁了,驼背也属自然。
清代选官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这四条标准中,“身”居首位,要求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他面试这一关就过不了。
当不成进士,还有另外一个入仕门路:应“大挑”一科。这一科只论相貌,如果身体不正、肩膀不平,肯定落选。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也总不至于身体残疾。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受灾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偷盗案件频发。刘墉到任之后,多次微服私访,查明了灾情和案件实况。
他一连撤了两名知县和一名知州,令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同时开仓赈粮,接济灾民,使百姓暂度难关。他还下令加固城垣,修建仓储,并鼓励民间开采峒硝。不久,湖南就恢复了社会安定、民生丰足的局面。当地百姓对刘墉感恩戴德,称他是“包公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