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17.9 資訊整理後的火車票視覺結構

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書中的第17章,第17.9節,作者 ucdchina,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

文/raymond from ueui.com.cn

每次傳回青島時,我總聽能到火車站播音室傳出:“旅客們注意了,乘坐×××次從北京開往青島的列車,開始檢票進站……請旅客們有序進站上車”。我就會不自主地看一眼手中的車票。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17.9 資訊整理後的火車票視覺結構

(由于找不到北京→青島的樣票,遂用北京→天津的車票代替)。

端詳車票,上面提供的資訊有許多:

火車站代碼;

車票;

地點;

發車時間;

車廂;

座位;

車型;

座型;

起始地點;

車次;

價格;

友情提醒;

票種;

售票地點;

底部編碼。

這些資訊零散的排列在票面上,好像并未有效組織起來,視覺結構松散,看起來有點累。

怎麼辦?我想嘗試改變一下。先從火車票的設計目的入手。

火車票的設計目的如下: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17.9 資訊整理後的火車票視覺結構

ok,那讓我們來把資訊和目的一一對應起來。

先将資訊按關注度和邏輯順序分為3類:乘客上車前關注、乘客上車後關注和乘客不關注,并根據内容的相關度加以合并。

(1)上車前乘客所關注的。

起始地點:乘客要達到的目的地

發車時間:準備什麼時間走,檢視确切發車時間

車次:通過“字母+數字”一起傳達了當天發車時間、起始地點、車型這3個-

資訊的含義,同時決定了在哪個候車室進站。

座位類型/價格:乘坐的舒适度、消費成本。

(2)上車後需關注的。

車廂/座位:确定乘坐位置。

(3)旅客不關注(這部分是檢票人員關注的)。

售票地點/火車站代碼,底部編碼(防僞):辨識假票用的。

友情提醒:提示顧客車票隻能當日使用。

再看一下這些資訊之間的關系: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17.9 資訊整理後的火車票視覺結構

從上述資訊看來,車次的資訊次元最大,包含3個重要資訊:當天發車時間、起始地點、車型。

但有3個問題:

普通人是無法從“數字+字母”中直接感覺到什麼具體内容。

使用者會基于“起始地點”來對車票進行判斷,車次隻是n多輛從a地發往b地的其中一輛車的代号而已。

它所表現的乘車時間隻能到分鐘,并不包含年/月/日的次元。

基于上述3點,是以設計時還是應該以目的地為重點,“車次”則成了以“起始地點”為次元的輔助資訊,加以年月日和确切時間說明。

再加上開頭的那段火車票語音提示:“乘坐×××次從北京開往青島的列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因為它傳達的資訊順序是“先車次,後地點”。

那麼,個人認為火車票設計應該是這樣的:

《UCD火花集2:有效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 互動/資訊設計 使用者研究讨論》一17.9 資訊整理後的火車票視覺結構

另外,也許還應該加上“退票的流程和退票價格”,如此重要的資訊是被火車站忽略了。

我的一個老鄉頭一次來北京找工作,本想待一天就走,他就買了次日回青島的車票,但我想留他多玩幾天,就讓其速速退票,結果他很驚訝:“票還可以退麼?到哪而退?怎麼退?能退多少錢?(值不值得退)”

我們設想:他有退票動機時已經離火車站很遠,翻出這張票來,卻不知該怎樣操作,的确是很不友善的事。

感覺前一篇《互動設計中的視覺結構 》中有關資訊間的邏輯關系和先後順序,說的不是很充分。其實我是想說互動設計并不是随手畫畫線框圖就ok了,通過資訊的組織和整理,編排其視覺結構,以達到資訊互動(傳達)的目的,這才是視覺結構的真正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