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作為吃貨,來到一個新城市,難免要尋訪當地的美食。

不過,吃美食,一定要了解城市的曆史背景和風俗人情,因為一道美食的誕生,背後必有其原因。

好比你去湖南長沙,想探訪美食,你就要了解湖南的地理情況是怎樣。風土人情如何,都盛産哪些好食材等、

在湖南,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産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靠着湘江,農牧副漁都很發達;湘西多山,盛産筍、蕈和山珍野味。

依據這樣的地理環境,湘菜由三部分組成:一為湘江流域菜品,二為洞庭湖區菜品,三為湘西山區菜品。

湘菜代表菜的誕生地

湘江流域的菜肴以長沙、衡陽和湘潭地區為中心,屬于湘菜的主要代表,菜品口味呈酸辣鮮香,制法多以蒸、炒、煨、炖、臘為主。

比較出名的菜肴有剁椒魚頭、小炒黃牛肉、臘味合蒸等。

剁椒魚頭這道菜,據說和民國數學家黃宗憲有關。

一日,黃宗憲趕路,中午時腹内饑渴,四下又無客棧飯店,碰巧途徑一戶農家,便上門讨要些吃食茶水;農戶兩夫妻剛吃完飯,家中隻剩一隻魚頭,農婦就将魚頭洗淨,撒上自家腌制的剁椒,上鍋蒸熟,其味極鮮美,黃宗憲吃了好幾碗米飯,從此,剁椒魚頭就流傳開了。

作為湘菜代表菜,剁椒魚頭一直深受關注,在長沙,有一家專業做剁椒魚頭的餐廳,名為壇宗剁椒魚頭,其魚頭碩大無比,原因是“魚頭大、嫩肉多、魚頭越大越好吃”。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小炒黃牛肉是道老菜品,在長沙做得比較好的餐廳是炊煙時代,餐廳所用的牛肉是深山土黃牛,零添加不注水,又甄選多種肉質部位,肉質鮮嫩又營養豐富;辣椒切得細碎,甚為入味,乃佐飯佳肴。

小炒屬于家常湘菜,做法并不繁複,而且很下飯,但同是小炒黃牛肉,不同的牛,味道自然有差異,故而,食客們對炊煙時代小炒黃牛肉的評價則是:

“在家吃不到的上等湘菜”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臘味合蒸是以臘豬肉、臘雞、臘魚、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菜品臘香濃重、鹹甜适口、柔韌不膩。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不願進朝當驸馬,隻要蒸缽爐子咕咕嘎

洞庭湖區的菜品,以烹制河鮮家禽見長,制法多為炖、燒、臘,特點為“芡大油厚,鹹辣香軟”,其炖菜常用火鍋,民間用蒸缽置于泥爐之上炖煮,俗稱“蒸缽爐子”,吃法為邊煮邊吃邊下料;一燙抵三鮮,做出的菜肴滾燙鮮辣,十分美味,當地還有“不願進朝當驸馬,隻要蒸缽爐子咕咕嘎”的說法。

洞庭湖區比較出名的菜肴有“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和“冰糖湘蓮”。

洞庭金龜的做法有點像紅燒,但是煨制時間較長,須一小時之久,龜肉營養豐富,味美絕倫。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網油叉燒洞庭桂魚,這道菜中的網油是指豬油,燒制而成,中有香菇竹筍,口感層次比較豐富。

另,桂魚背刺有毒,處理時須謹慎。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冰糖湘蓮是個時令菜,蓮子初下時最為脆嫩;蓮子有紅白之分,做這道菜所用為白蓮子。

西漢年間,湘人曾用白蓮向劉邦進貢,故白蓮又稱“貢蓮”。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大氣的山鄉美味

湘西多山,山民多擅長烹制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口味側重鹹香酸辣;山中多柴,烹時多用木柴作為燃料,做出來的菜肴有濃厚的山鄉粗犷之美。其代表菜品有紅燒寒菌、湘西酸肉和湘西臘肉。

紅燒寒菌簡單易做,原料以寒菌、蔥姜為主,下鍋煸炒出汁,小火十分鐘即可出鍋,吃寒菌,就是吃其鮮。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湘西酸肉中的肉是為豬肉,調料與豬肉拌勻後,腌制半月而成,煸炒出香味後,再兌入豬骨湯,焖上幾分鐘即可裝盤,這道菜肥而不膩,酸辣适口,極開胃。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湘西臘肉是經過特殊的香料腌制,再用柏樹葉火燒熏制而成,是以比一般的臘肉更為可口。

湘西臘肉一般用于爆炒,很多餐廳常以“炒農家臘肉”為菜名。

剁椒魚頭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長沙人都不一定知道

《史記》中說湖南“地勢饒食,無饑馑之患”,如此看來,湖南食材如此豐富,美食如此之多,怎可能會有饑馑之患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