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卓為什麼要改立聰明的陳留王為帝,懦弱少帝不是更好控制嗎?

董卓為什麼要改立聰明的陳留王為帝,懦弱少帝不是更好控制嗎?

讀《三國演義》,董卓初遇少帝與陳留王,被陳留王幾句話整治得大驚失色、滾鞍落馬、跪拜于地。羅貫中寫到:董卓不由“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

後來董卓先後兩次宴請群臣,提出廢少帝立陳留王,先後被丁原、袁紹等一衆大臣反對。再後呂布被策反,丁原被殺,袁紹逃跑,群臣噤若寒蟬,董卓順利換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即為獻帝。

讀到這裡,不僅納悶,董卓真的要效法周公霍光,要輔佐明君上台,誓保漢朝千秋江山嗎?當然不是,董卓後來死在獻帝“禅讓”的路上!那麼董卓是缺心眼嗎?既然獻帝如此聰穎,為何要自作孽不可活呢?是羅貫中寫錯了,還是内中另有道道?

1、

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少帝到底是不是真的如董卓所說: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

羅貫中在書中很少提及少帝的執政舉措。當然,東漢末年,皇室衰弱,實權被宦官權臣鲸吞。先是十常侍掌權,後有大将軍何進把持朝政,到了董卓更是沒有多少發言權,基本都在驚慌失措、提心吊膽中生活。可以說,政令已經出不了洛陽城。

在廢立問題上,群臣是一緻反對的。在封建思想裡,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除非皇帝嚴重失德,否則廢帝是大逆不道、要滅九族的!這裡且不說,群臣怕掉腦袋,至少從大家的意見來看,少帝至少沒有令群臣反感憎恨。

而且從群臣的口中,我們還是多少知道一些少帝的表現。比如,丁原說: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盧植說:今上雖幼,聰明仁智,并無分好過失。袁紹說:今上即位未幾,并無失德。諸如此類,我們可以知道,少帝雖然年幼,但是并無過錯,甚至亦很聰慧。并不是董卓口中的“少帝形象”。

2、

既然,少帝并不是這麼回事。那麼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少帝被“黑”了,被懦弱無能了。

董卓為什麼要“黑”少帝?那就必須搞清楚董卓是怎麼一步登天的。

當時,大豬頭何進掌權後,袁紹主張殺光亂政的太監。結果這些沒把兒的閹人,不僅消息靈通,而且個個都是人精,到何太後處一哭訴,居然隻殺了一個骞碩了事。為了強行逼何太後同意殺死太監,為何進政權穩定形勢。志大才疏的袁紹,又建議下旨令地方諸侯進京清君側。

自古以來,引外軍進京就是禁忌,袁紹這馊主意,居然何大豬頭,認為甚好,甚至不聽陳琳的再三提醒。怪之怪,袁紹四世三公名門之後,光環太盛,讓人容易偏聽偏信。身為決策者,必須做到兼聽審勢,切不可在沖動時定下決心,切不可在愉悅時輕許承諾,酒桌雖好、美女雖媚,沖動都會得到懲罰,一旦不能自主,距離落敗就不遠了。

3、

何進于是引來了西北狼董卓。

而何進與何太後婦人之仁,沒有及時斬草除根,幾個太監居然将何進剁為齑粉。少帝與陳留王亡命郊野,幸而被人救起,在回洛陽的路上,遭遇了大軍閥頭目董卓。

此時,迎帝的将領不過幾十人,而董卓手握重兵20萬。皇帝除了瑟瑟發抖、任人擺布,還能如何?于是,董卓靠軍事實力成為漢庭的實際主宰。

然而,群臣不服,人民不服,皇室也不服!

董卓雖然靠兵力壓服衆人,但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并不牢靠,靜流之下必有漩渦,要想把持朝政,必須讓朝臣徹底從心底放棄反抗的念頭。

這就比如,新官上任,有的是民間組織部認同的,有的是民間組織部掉眼珠子的,要讓下面的人乖乖的就範,就得猛燒幾把火,比如把以前上司的推崇的人貶下去,把遭受打壓的人用起來,把一幫老班底的小錯揪住不放,總之上下其手、風雲突變,直到城頭變換幻大王旗才罷休。

4、

董卓這麼做,無非新官上任燒把火而已。其根本用心還是在穩定個人權勢上。

所謂的,陳留王更聰慧,更适合繼承大統,全部都是無稽之談。

但這其中,最受傷害也最令人同情的确實少帝!而這個少帝,也是身在官場職場的我們,最值得研究的對象。少帝,首先是棄子,被無用而邊緣。其次是被黑,無辜被潑糞。話說,少帝真的無解嗎?

身在官場職場的我們,深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禍害,總是埋怨世事難料、厄運纏身。有的本來是機關的頂梁柱,沒曾想換個上司,居然成了邊緣人。有的本來是拟提拔對象,結果成了奉陪末座的人。有的本來是機關的筆杆子,結果成了狗屁文風不對路。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千萬不要怪上司,這都是正常現象。錯的是,我們自己。官場職場,最大法寶不是才能,而是“随變與适應”。如果,連适者生存、随機應變都不會,不碰壁才怪。

當年的少帝,如果懂得适應形勢,甚至放下身段、屈尊降貴,至少能逃過被毒殺的命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