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破繭成蝶——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一書中的第2章,第2.1節,作者 劉津 , 李月 , 彭文波,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破繭成蝶——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
廣義的使用者體驗指人在使用某個産品時的主觀感受。在網際網路公司或軟體公司裡,使用者體驗主要來自使用者和人機界面的互動過程。
人與界面的互動,本質上來說和人與物品的互動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隻是機器更加智能,可以通過界面不斷地給使用者回報(比如點選某個按鈕,跳轉到某一個頁面。輸入某段文字,在螢幕上相應地就能出現這段話)。在這種來往間,形成了人機互動的過程。
随着技術的發展和使用者體驗思想的升華,我們使用的産品界面越來越易用,使用者體驗越來越好。現在連老人和兒童都可以輕易地使用一些電子産品了,高科技産品不再神秘和高高在上,它們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人性化。毋庸置疑,體驗好的産品更容易受到市場的歡迎。是以,使用者體驗設計師這個角色也就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成為一名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你就有機會讓自己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産品。當你看到人們在使用你設計的産品,看到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時,你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國内的設計團隊,一般包含互動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和使用者研究員3個職位。總體來說,設計團隊需要負責産品的使用者需求把握、視覺呈現優化和使用體驗的提升。
好的使用者體驗,就如同彬彬有禮的服務人員,不但能馬上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其優美的談吐、機智的反應,也會給使用者一次非常美妙的體驗。如果把産品比做圖2-1左側的這個服務人員,那麼這3個職位的作用正如圖中所描述的那樣。

互動設計師
關于互動設計師的解釋,确實是個難題。以前每當有人問我是做什麼的時候,我都覺得很難用一句話描述清楚。
最開始我會說:“我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然後發現對面的人一頭霧水。看來這種解釋很失敗!
然後我考慮換個說法:“我是設計網際網路産品的。”“哦,那不就是産品經理嗎?”我的解釋再次失敗了!
再後來,我又嘗試了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我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不過我不設計房子,我設計網際網路産品,比如産品的結構、資訊層級、使用流程等。”對方聽得一知半解,也不知道是懂了還是沒懂。
現在我會這樣說:“你使用一個網站的時候,有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某個功能怎麼都找不到,或者點了某個按鈕一點反應都沒有,再或者填寫資訊時總是無法成功送出……”對方馬上來了興趣,“有啊有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啊,尤其是那個該死的xxxx網站……”我馬上趁勢說:“我們的工作就是改善這種情況,讓你使用網站時有一個良好的體驗。”對方馬上就明白了。
曾經在網上也找到了比較受認同的解釋,這是從互動設計積累的經驗得到的,即幫助使用者高效地完成産品所設想的任務,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讓使用者感覺到愉悅和不受打擾。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釋。
然而在工作中就沒有這麼理想化了。設計不僅要讓使用者用着感覺好,還要讓公司有利可圖。下面是我從具體工作的角度總結的:互動設計就是通過分析使用者心理模型、設計任務流程、運用互動知識,把業務邏輯(功能規格或内容需求)以使用者能了解的方式表達給使用者,最終實作産品戰略(公司需求和使用者需求的最佳平衡點)的過程。這其實對互動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從公司戰略角度去考慮問題,在滿足公司需求的基礎上讓使用者覺得易用、好用。
互動設計師的産出物也比較豐富,有競品分析文檔、使用者回報整理、流程圖、設計草圖、設計原型,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設計原型。設計原型的樣式沒有固定的标準,手繪、軟體繪制都可以,主要是根據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如圖2-2、圖2-3所示。
由于互動設計師的主要産出物是設計原型、線框圖等偏具體的表現形式,是以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互動設計師的工作就是畫圖,而忽略了他們背後的思考和方法。甚至很多産品人員也嘗試着用軟體畫出盡可能漂亮的線框圖,并認為這就是在做互動設計。就像前面所說的,缺乏思考和方法,憑借個人喜好和感覺去做設計,實際上做的并不是設計,而是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藝術品”。
然而網際網路公司的一個普遍現狀就是:很多人每天忙碌的畫着看似專業的線框圖,卻根本不懂得如何做設計。
在我做互動設計的第一年,我沒有碰過任何軟體。企業導師鼓勵我盡量在紙上表現自己的想法。甚至到了第二年,我還沒聽說過axure這款軟體(公司裡最常見的繪制原型圖的軟體)。現在,我非常非常地感謝那一年,它讓我把精力完全放在了對設計本身的思考上,而不是過早地陷入對細節表現的追逐上。
說到底,對設計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原型隻是最後一步,用于呈現他的想法。原型誰都可以畫,但如果一個人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好的理念,隻會照葫蘆畫瓢地通過借鑒競品來繪制美麗的界面,又怎麼可能做出好的設計呢?
在工作中,互動設計師除了基本的設計工作外,還要溝通、宣傳、執行、跟進自己的設計方案,確定最終的結果和自己的設計方案沒有偏差。産品上線後,還要繼續跟進,解決線上問題、收集回報意見,為下一次疊代做準備。好的互動設計師對整個項目可以起到非常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視覺設計師
其實視覺設計師也分為很多種,如平面設計師、原畫設計師、推廣設計師、界面設計師(ui設計師)等。本文中主要指的是ui設計師。
原畫設計師:要求設計者有很強的手繪能力,作品充滿藝術表現力。舉一個例子,如圖2-4所示。
平面設計師:要求設計者能很好地傳達思想,作品有較強的感染力,好的平面作品也不乏藝術感和優秀創意,如圖2-5所示。
網際網路産品的推廣營運設計師:要求作品能突出重點、快速抓住眼球,内容越直覺越好。因為在網際網路上看廣告的使用者可沒什麼耐心,他們往往是忙碌且急躁的,沒有心情去欣賞什麼藝術和創意,如圖2-6所示。
界面設計師(ui設計師):要求設計者既具備一定的互動知識,也具有良好的審美感覺,作品能很好地引導使用者操作,同時令使用者感受到作品的美感,下次還願意光顧你的網站,如圖2-7所示。
ui設計師必須能清晰地領會互動設計師的意圖(在很多公司,并沒有嚴格地區分互動設計師和ui設計師,他們也可能是同一個人),知道哪些内容重要,哪些内容次要,進而在視覺上給予清晰的引導,使使用者一眼就能發現重要的資訊,進而順利地完成操作。
ui設計師需要避免過于糾結作品的美觀程度,而忽略了對使用者的恰當引導。比如圖2-8中這兩個界面,左圖更有設計感,但圖示卻令人疑惑;右邊的明顯看起來更好用。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設計師,都免不了背後遭遇“一群指點江山的神”,還有可能被喚作“美工”。因為視覺是比較感性的,誰都可以發表看法。是以視覺設計師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
ui設計師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在pk中頑強地屹立不倒,一定要注意積累自己的知識,做到懂産品、懂使用者、懂設計,關鍵時能有條理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有理有據,别人就不會輕易讓你改來改去,你也可以做出真正優秀的作品。
使用者研究員
使用者研究員,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使用者的人。使用者研究員簡稱“用研”,數量不多,一般隻有大公司或較大的設計團隊才有這個職位,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背景和各項素質要求都較高。他們在産品設計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即通過各種分析和研究,深入地了解使用者特征、使用者行為習慣等,進而為産品、營運、推廣、設計決策等提供必要的方向和支援。
使用者研究員日常的工作可能有市場分析、競品分析、建立人物角色、問卷調查、焦點小組、使用者訪談、可用性測試,等等。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最近做了一個促銷活動,但是效果很不好,就可以找使用者研究員做一些簡單的調研,來尋找原因。再如,設計師完成設計原型後,使用者研究員可以做可用性測試來排查設計問題。還有,産品人員在考慮産品方向和新功能時,也可以找使用者研究員調查,看是否符合目标人群需要,等等。
使用者研究員的工作涉及市場、産品、營運、推廣、設計等方方面面,是以要求從業人員不僅應具備基礎的研究分析能力,更要懂市場、營運、産品、設計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給出建議和決策。
使用者研究員的産出物主要是各種類型的用研報告。它更偏向于比較客觀和實際的研究結果。具體要怎麼解決問題,需要對報告進行深入解讀,使用者研究員也應通過自己的了解給出一些建議,如圖2-9所示。
使用者研究員容易面臨的問題是:研究周期過長,趕不上産品進度;用研報告太過偏重于研究過程和資料結果,易讀性差;和産品聯系不夠緊密等。
很多時候,産品經理不确定某個功能要不要做,想找用研調查一下,可是動辄一兩個月的調研周期實在等不起,往往是用研結果還沒出來,産品都已經上線了。另外就是使用者研究員做報告講解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周圍的人昏昏欲睡的場面;還有就是使用者研究員可能不了解産品背景以及相關的營運、設計知識,或本身的思維比較局限,以至于提供的建議被認為是無效的。
是以,作為一個好的使用者研究員,不僅要會研究,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夠根據項目情況、時間緊迫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應對;更要有廣博的視野和知識面,能融會貫通,為産品提供有力的支援;最後還要注重報告的易讀性,不枯燥、實用性強,既專業又能真正地解決使用者所關心的問題。
目前來看,大多數使用者研究員僅停留在最基礎的層次,也就是會做研究,會寫報告,更多地把自己看做一個執行者的角色。是以,未來,使用者研究員這個角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