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籍守護人#
餘受祖輩影響自幼好武,又因醫武同源而結識醫道。前賢雲;“生而知之者為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之。”自知不是生而知之,故常請教高人、拜訪名師、日日苦讀經典,以求達到,以凡人之“呼吸”,尋得真人“呼吸”之道。

學醫同習武一樣,枯燥無味,但常常也樂在其中,此中之真意,奇妙無窮言不可盡。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初聞先生大名,當時隻知道先生是清宮禦醫,我天真得以為先生和許多禦醫一樣,借着禦醫的頭銜出名,後來證明我的判斷是錯的,大錯特錯。從開始讀先生的《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金匮懸解》到《四聖心源》《素靈微蘊》《長沙藥解》《玉楸藥解》才開始真正了解先生,先生山東人姓黃名元禦,出生書香門第,素有才華,聰明過人,所有知識,過目冰消,入耳瓦解,先生立志功名。我常常想以先生的才學,即使不中狀元,也必是榜眼。可常常造化弄人,就在先生精勤于仕途之路時,偶然左眼患病,被庸醫誤診,以為大腸有火,用大黃、黃連等苦寒之品洩之,以緻脾陽大虧,脾土既虧,肝木無所依據,導緻左眼完全失明,清代科舉,五官不正,不得為官,先生的仕途之夢,被無情的毀在庸醫手中。可喜的是先生的不幸,卻又成為病家以及我們後代杏林學子的大幸,沒有先生的左眼失明,就不會有後來鼎鼎大名的響徹杏林的黃藥師。
飛來的橫禍,沒有壓倒先生,先生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醫,并立志不能為良相濟世,亦當為名醫救人。經曆過庸醫的先生,更明白醫生對于患者的重要,以緻先生在四聖心源中寫到“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惘于心中,複綿昧于指下,使踟躅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悢悢,廢卷永懷,作脈法解。”也許是深厚的國學功底,沒有幾年的光陰,先生憑着自學,在中醫領域登堂入室,以緻後來成為中醫界的一顆耀眼明珠。
先生學醫有成,于乾隆十五年經人推介給大清給大清的天子乾隆看病,當時的皇上有點不相信這位民間的郎中,故意找了一宮女,躺在床上,放下幔帳,僅露出一手,先生診脈後言;“龍得鳳脈,無藥可醫,怕不久于人世。”此一語龍顔大驚,歎為良醫,觀脈可知男女,此一醫案從側面驗證先生醫術之高超,脈法之絕妙,過不令人失望,先生幾服藥治好了乾隆帝,乾隆大喜,親題“妙悟岐黃”匾額賜之。
縱觀先生醫學之思想,重脾胃,補真陽。正如先生著作中所言;“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恒常而燥氣恒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醫,補陰助濕,瀉火伐陰,病家無不枉死于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此觀點正相反與金元四大家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孰是孰非不論,先生也好,朱丹溪也罷,能治病就是好郎中,善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者,小心與大膽皆錯。由于先生才高孤傲,所著書中批評了仲景之後大部分醫家,以緻先生遭到了當時許多同行的排擠,但這并不能撲滅先生這顆醫者的的童心。
乾隆二十二年,先生在老家山東與世長辭,乾隆帝得知後,深感痛惜,題“仁道藥濟”匾額,以此緬懷先生醫術醫德,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先生走了,卻為我們留下了近兩百萬的著述,造福了後代中醫學子,豐富了祖國傳統醫學,以緻後來研究黃元禦醫學思想的人,層出不窮。
中醫從華夏民族初始,一直伴随着我們走了五千年的曆史,有神農嘗百草、扁鵲公望診、華佗刮骨療毒、張仲景的傷寒論等等,就連我們的血液也流淌這淡雅鹹苦的草藥的香味。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僅以此文,獻于黃元禦先生及曆代精誠的大醫們,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