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聖人,對中國社會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作為儒家的創始人,他的地位非常重要,後世的儒生,經常把他的話奉為圭臬。
但《論語》這本書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書裡的每句話,都是有具體語境的,而且都是針對某一件事,某個場景,發出的應答或者是感慨。
而後世的儒生們,卻非要把這些話,單獨拿出來,一句一句作為行為規範和思想準則來解讀,這種架空了具體語境的解讀,很大程度上曲解了孔子的本意,有時候很可能是孔子發了一個牢騷或者是孔子随口說的一句話,也被弟子們記錄下來,成了後世弟子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比如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很容易被看做是孔子說君子不要把自己拘泥于某個技能裡面,君子要有更高的思想追求,不要隻是做一個器物。
後世的儒生們,經常拿這句話,來為自己啥也不會做辯護,說孔子都不主張君子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要格局更高,思想更大。
這其實是對孔子一個最大的誤解,孔子所處的時代,君子和小人,是身份上的概念,而不是道德上的概念。
孔子說的君子,就是指的那些不需要從事生産勞動,身份等級都相對比較高的人,他們本來就不需要從事具體的生産勞動。
論語裡有人問孔子怎麼種地,孔子很不客氣地給怼了回去,有人說這是孔子看不起農民,其實這是孔子對各司其職的了解。
在孔子的時代,不同等級的人,需要做的事情不一樣,需要遵從的禮儀不一樣,君子就不要讨論這個地怎麼種,君子有君子應該做的事情。
君子也不是手工業者,不應該把自己局限于某個手藝當中,這在孔子的時代,是非常符合社會的主張,孔子說的也沒有錯。
錯就錯在,後來的儒生們,沒有弄明白孔子所處的時代和他們已經不一樣了,秦始皇統治全國之後,分封制度已經消滅了,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身份完全固定的貴族了。
君子和小人也慢慢從身份概念,變成了道德概念,于是孔子口中的君子,跟後世了解的完全不一樣,你再機械地生搬硬套說孔子說過,君子應該如何如何,這明顯就是在曲解孔子的意思呀。
後世的儒生,因為都要背誦論語,是以對君子不器這話很熟悉,這也就導緻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對具體的技術不感興趣。
這也就導緻了,中國的很多技術沒有傳承,大量的優秀人才,都去讀書寫字去了,而從事有科技含量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底層的人,他們就算是偶爾有全新的技術和發明,也沒法寫成書,把經驗傳給後人。
這也是中國很多技術,動不動就中斷的原因,孔子用君子不器,把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給圈定了,導緻了中國科學技術落後,但這也不能怪孔子,主要是因為後世的儒家把好經給念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