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斯韋思林杯是世乒賽分量最重的一座獎杯,代表着男子乒乓球團體實力的最高水準。從1962年北京世界乒乓球錦标賽至2018年,中國男乒已經21次捧得斯韋思林杯,成為威震世界乒壇的一支夢之隊,期間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面,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著名運動員以外,也湧現出了一批大放異彩的天降奇兵,他們或者是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武器,或者是初次參加世界大賽的後起之秀,或者是臨危受命的非主流陪練,但在祖國需要面前,都表現出了中華男兒不畏強手、敢打敢拼的亮劍精神,為中國男乒屢奪斯韋思林杯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讓大家永遠記住那些為國争光的乒乓健兒,小編彙總了近60年來國乒争奪斯韋思林杯決賽中那些不太為人熟悉的十大奇兵,同球迷們一起重溫當年奪杯史上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時刻!(排名不分前後,以年代順序為準)

奇兵之一:張燮林(上海)
1963年,第27屆世乒賽男團決賽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由中國隊迎戰日本隊,中國直闆削球運動員張燮林成為了這場決賽的風雲人物,作為當時乒壇僅有的一位直拍削球打法的奇葩、世界上長膠第一人,他的出場使捷克斯洛伐克觀衆充滿了好奇心。在這場令人矚目的冠軍争奪戰中,張燮林作為中國隊的第一主力閃亮登場,他以兩個2:0非常輕松地擊敗了日本兩名世界冠軍,四局比賽隻讓對手赢了33分(21分制),平均每局隻讓對手得8分,他那神出鬼沒的削攻打法打得日本弧圈高手暈頭轉向、狼狽不堪,為中國男隊第二次蟬聯斯韋思林杯立下頭功。從此以後,“乒壇魔術師”的美稱不胫而走,并且一直流傳至今。
奇兵之二:梁戈亮(廣西)
提起梁戈亮這個名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世界乒壇可謂如雷貫耳,他是那個年代成績最好的中國男選手,曾經奪得過6枚世錦賽金牌,這位裁縫家庭出身的乒壇奇才與中國傳統的直拍快攻打法不同,他采用正面反膠、反面長膠的橫拍削攻打法,長抽短吊、靈活多變,被稱為最具觀賞性的中國橫拍選手,在世界乒壇更是頗負盛名。第31屆世乒賽的舉辦地日本的名古屋市成了他一鳴驚人的風水寶地,當時年僅21歲的他作為中國隊的秘密武器第一次作為主力上陣,在半決賽中,幹淨利落地拿下阿爾塞和約翰遜,為中國隊以5:3戰勝瑞典隊立下大功。在決賽對陣東道主日本隊的比賽中,他又爆冷擊敗了日本世界冠軍伊藤繁雄,為中國隊奪回斯韋思林杯赢下關鍵一分。從這場比賽開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他正式開啟了在世乒賽上大殺四方、披金挂銀的輝煌時刻。
奇兵之三:李景光(河北)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錦賽是國乒連續缺席兩屆世錦賽後的首次亮相,而初次參加世界大賽的新秀李景光作為中國隊的主力出現在決賽賽場,對手是連續蟬聯兩屆斯韋思林杯的日本隊,在隊友梁戈亮和莊則棟丢掉兩分的不利情況下,李景光上演乒乓球場上的帽子戲法,力挽狂瀾,連續擊敗木村興治和伊藤繁雄,一人獨得三分,其中最後一盤對陣伊藤繁雄的比分竟然是21:3和21:6,創造了世乒賽男團決賽史上無人超越的記錄,為中國隊以總比分5:2擊敗日本隊立下大功,從此成為億萬國人心目中的第一抗日英雄。
奇兵之四:陸元盛(浙江)
被稱為“魔杖”的橫拍削球名将陸元盛,是上世紀70年代赫赫有名的牛皮糖,他的長膠倒闆發球、搶發以及削球是他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那些進攻兇猛的對手往往被他那種變化多端、韌勁十足的防守激怒導緻方寸大亂,最後稀裡糊塗地敗下陣來。在1975年加爾各答第33屆世錦賽男團決賽中,他第一次作為主力出戰中國隊和前南斯拉夫隊的比賽,前南斯拉夫隊中都是以善拉弧圈球聞名的力量型選手,而教練派陸元盛上場就是利用他以柔克剛的打法挫敗南斯拉夫人的銳氣,結果不出所料,南隊第一主力舒爾貝克遇到了身材矮小的陸元盛,其猛沖猛打的弧圈球打法受到了全面克制,第一局以10:21速敗,第二局舒爾貝克展開反撲一路領先,陸元盛沒有絲毫慌張,他及時變換節奏頂住了舒爾貝克強烈的沖擊,最後以21:19結束戰鬥,進而以2:0擊敗了世界冠軍舒爾貝克,為中國隊時隔四年後重新奪得斯韋思林杯拿下了寶貴的一分。
奇兵之五:許紹發(吉林)
在1975年加爾各答世錦賽上,除了上文所說的陸元盛以外,中國隊還冒出了另一個驚世奇才,他就是直闆快攻名将、高抛發球的鼻祖許紹發,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抛發球的第一人,他可謂大器晚成,在他30歲的高齡才出現在第33屆世乒賽團體比賽上,在同歐洲新生力量瑞典隊的半決賽中,他一人獨拿兩分,先以2:1擊敗本格森,又以2:0力擒托爾舍爾,為中國隊挺進決賽尊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同前南斯拉夫隊的決賽中,在關鍵的第八盤迎戰世界冠軍斯蒂潘契奇,最後許紹發依靠神出鬼沒的高抛發球和強有力的正手快攻赢下了以大力弧圈著稱的斯蒂潘契奇,為中國隊最後以5:3戰勝對手尊定了勝局,為低谷中崛起的國乒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奇兵之六:蔡振華(江蘇)
随着35屆世乒賽中國男團的全線失利,1981年諾維薩德世錦賽就成了國乒是否能夠重振雄風的一次大考,最後國乒赢得了世乒賽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迹,赢得了全部七項冠軍和全部五個單項的銀牌,其中初次參賽的江蘇運動員蔡振華表現尤為出色,其兩面不同性能的快弧打法和旋轉多變的發球令歐洲選手無計可施、一籌莫展。在同匈牙利隊進行的男團決賽中,他在第二盤出戰當時如日中天的克蘭帕爾,兩者交鋒勇者勝,在速度更快、動作更小、作風更頑強的蔡振華面前,克蘭帕爾很快就以16:21、10:21敗下陣來。在關鍵的第六盤較量中,他又以2:1打退了悍将蓋爾蓋伊的瘋狂進攻,為中國隊最後以5:2戰勝匈牙利隊,重新捧得斯韋思林杯立下了汗馬功勞。
奇兵之七:謝賽克(廣西)
1981年世乒賽是國乒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屆,除了蔡振華的驚豔表現以外,還有一位乒乓神童橫空出世,他就是當時年僅20歲的左手直闆快攻選手謝賽克,這位稚氣未脫的小夥子成了奪回斯韋斯林杯的關鍵人物,他作為國乒第一主力登場,在施之皓丢掉兩分的不利局勢下,接連擊敗蓋爾蓋伊和約尼爾,将比分反超,謝賽克表現出與他年齡稱的沉穩和老練,依靠迎前蓋打弧圈球的絕技,打得克蘭帕爾毫無脾氣,進而以2:0赢得了比賽的勝利,整個決賽中,他一人獨得三分,成為了中國隊曆史上繼李景光之後第二個上演帽子戲法的乒乓球運動員,說他是中國隊重奪斯韋思林杯的第一功臣毫不為過。
奇兵之八:陳新華(福建)
在1985年世乒賽上,素有“笑面虎”之稱的陪練陳新華成為了中國男隊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他橫握球拍,采用削中反攻打法,攻殺突然兇狠,削球又穩又轉,經常采用雜技般的動作和對手周旋,不管輸赢,臉色總是一副戲弄對手的笑容,看他的比賽極具觀賞價值,不愧是世界乒壇上一位名副其實的“笑面虎” 。在同日益強大的瑞典隊的團體決賽前,他已經被國乒雪藏了将近兩年的時間,國乒對外宣稱他即将退役挂拍的傳聞,整個把瑞典隊忽悠了一把,等到決賽出場時,瑞典人才發現上當了,果不其然,陳新華如下山猛虎一般,以兩個2:0輕取林德和瓦爾德内爾,為中國隊以5:0大勝對手立下頭功。
奇兵之九:丁松(上海)
三十年前的中國男乒正處于世乒賽史上最低谷的時期,從1989年到1995年連續三屆世乒賽都被瑞典人壓着一頭。到了1995年第43屆天津世乒賽,中國男乒重返巅峰的第一仗就從這裡打響,男團決賽依然在中國隊和瑞典隊之間展開。中國隊第三主力由從未在世界大賽上露面的怪球手丁松擔當,丁松橫握球闆,削中反攻打法,同陳新華的風格類似,有所不同的是丁松反攻更多,旋轉變化更強,技術更加全面,他在關鍵的第三盤比賽中,發揮了正手搶攻和反手突擊的進攻優勢,加上他神出鬼沒的轉與不轉削球,打得瑞典老将卡爾松目瞪口呆,一點破解的招數都沒有,以21:14、21:11的懸殊比分獲勝,将大比分反超為2:1,中國隊士氣大振,最後以3:2的總比分将瑞典隊趕下了冠軍寶座,重新又捧回了渴望已久的斯韋思林杯。
奇兵之十:劉國正(湖北)
2001年日本大阪世乒賽男團半決賽可以說是中國男乒争奪斯韋思林杯曆史上最為經典的一場比賽,其精彩性和激烈程度堪稱曆史之最,在這場引人注目的半決賽中,年僅21歲的劉國正演繹了人生中最為閃光的一刻,他在兩隊打成2:2的時刻出戰決定勝負的第五盤,對手是久經沙場的南韓名将金澤洙,作為一個初次登上大賽賽車的年輕選手,無論從經驗還是技術實力上都遜色于他的對手金澤洙,比賽過程也驗證了這一點,金澤洙總是壓着劉國正打,在打到第三局時,金澤洙以19:16領先,劉國正被推到了懸崖邊,勝利的天平似乎偏向了南韓人一邊,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劉國正并未放棄,他一分一分地追,19平、20平、23平……最後劉國正竟然反敗為勝,以25:23拿下了決勝局,進而以2:1為中國隊赢得了決定勝負的第五盤勝利,雖然這場比賽不是決賽,但卻是世乒賽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比賽,劉國正表現出的奮勇拼搏、絕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感動了無數電視機前的觀衆,劉國正這個英雄的名字也必将載入世界體育史冊。
在近六十年的世乒賽征戰史中,中國男乒一共21次捧得斯韋思林杯,奪杯的功勞簿裡既有聲名顯赫、實力超群的當家主力,也有甘當綠葉、無私奉獻的配角英雄,他們都是男乒多年來保持長盛不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篇幅有限,尚有許多在世乒賽上為國争光的“奇兵們”未收錄在内,希望老鐵們在評論區加以補充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最後讓我們一起為國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