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打開塵封多年的國門後,許多外國人因為各種目的和原因來到中國。他們對這個神奇的東方帝國充滿好奇,對大清帝國所發生的一切表示不可思議。他們所見所聞所記錄,成為我們了解晚清真實曆史的第一手資料。
晚清刑場,也成為外國人關注的目标。

1851年,即鹹豐元年,這一年的7月30日,一個外國人來到位于廣州的殺人刑場,親眼目睹了一場劊子手對犯人進行砍頭的全過程。
這個外國人叫密迪樂,時任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的翻譯員。密迪樂是英國人,他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先後在香港、廣州、上海三地擔任英國駐華領事館翻譯,又做過上海、甯波等地的英國領事。除了曾經因病短暫回國休假,他在中國度過了餘生,甚至死在了中國。
在中國多年經曆,讓密迪樂對中國各方面的情況都很熟悉,是以成了一個“中國通”。他曾經斡旋英國與太平天國關系,寫下的《中國人及其叛亂》、《關于中國政府和人民及中國語言等的雜錄》成為我們研究晚清中國的重要史料。
廣州的殺人刑場,位于人口稠密的南郊鬧市中。密迪樂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33名罪犯被強迫跪成多排,頭朝南,正對着我們圍觀人站立的方向。最前面的一個,離我們隻有約4米半遠。接下來是兩人一排,再後來每排四五人不等。最後一個——即第34個——是首犯,他是匪幫頭目,綁在十字形木架上。”
接着,劊子手出現了。“劊子手上衣袖子挽着,站在首犯旁邊。他體格健壯,中等身材,看起來精力旺盛,外表沒有一絲通常人們所想象的兇殘或蠻橫,反而是眉目清秀,透着聰明勁兒。他站在那裡,眼睛盯着距離最近的那位監刑的低級武官,隻要後者一聲令下‘辦’,他就會猛然上前動手。”
在密迪樂的記錄下,劊子手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種兇神惡煞的樣子,而是“眉清目秀,透着聰明勁兒”。
一切準備就緒,監刑的官員一聲令下:“辦!”接到指令後,劊子手向罪犯厲聲喝道:“别動!”随後,劊子手将刀向上舉起,與自己的頭同高,兩臂全力急速向下……就這樣,劊子手一個一個砍掉犯人的腦袋,“劊子手快速地進行他那可怖的工作。他顯得有些興奮了,在使用了兩三下後,就扔掉一把刀,抓起助手已備好的一把新刀,接着沖到下一個刀下鬼的身旁。”
根據密迪樂的估計,這位眉清目秀的劊子手,隻用了不到3分鐘時間,就砍掉了33名犯人的腦袋。【資料擴充:太平軍第一悍将 不是石達開 受刑前還一腳踢死兩個劊子手】
毫無疑問,處決犯人的現場相當血腥。行刑結束後,密迪樂匆忙離去,他在日記中表示:“這種場景,除非有極重要的特别原因,是沒有什麼人願意目睹第二次的。”【資料擴充:此人一夜之間輸了50萬元給張作霖 為何不生氣還滿面春風】
————————
給你好看的曆史:勇哥讀史
微信公衆訂閱号:yonggedushi(長按複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