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作者:芷蘭齋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宋)林逋撰 

清乾隆十年(1745)陳梓深柳讀書堂刻本(清)鮑廷博批校 一函二冊

钤:沙子榮圖記(朱方)、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朱方)、鹽官吳氏寶雲樓珍藏書畫印(朱方)、百衲館主(朱方)、穆微書屋主人藏書記(朱方)

清代知不足齋主人鮑廷博嘗刻《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并撰跋語:“宋刻詩不分體,曾于顧抱沖家見之,惜未借校,今以正統八年陳摯刊本校。按劉後村《詩話》:逋一生苦吟,自摘出五言十三聯,今惟五聯見集中。如‘隐非唐甲子,病有魯春秋’‘水天雲黑白,霜野樹青紅’‘風回時帶笛,煙遠忽藏村’及郭索、鈎.之聯,皆不在焉。七言十七聯,集逸其三,使非有《摘句圖》旁證,則皆成逸詩矣。”此本為單刻本,未入鮑氏所刻叢書系列。

林逋(967-1028)為北宋著名隐士,二十年足迹不入市廛,避居杭州孤山,一生未曾娶妻,唯喜植梅養鶴,世稱“梅妻鶴子”,去世後名聲聞于朝廷,得宋仁宗賜谥“和靖先生”。其詩多詠隐逸之閑趣,用詞澄浃峭特,尤寫梅花傳神入髓,諸多奇句。然而林逋對于己作并不措意,随寫辄棄,自謂:“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故其詩生前未有結集行世,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存詩三百餘首,詞三首,凡四卷,皆後人所輯。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清乾隆十年陳梓深柳讀書堂刻本《宋林和靖先生詩集》書牌

林逋詩集最早刻本,目前已知者為南宋紹熙三年(1192)浙西轉運使司本,有皇祐五年(1053)梅堯臣序,稱該集為林逋諸孫林大年所拾掇,并請為序。林集未見元代刻本傳世,明、清兩代曾多次刊刻。在鮑廷博刊刻單行本之前,明刻本主要有正統八年(1443)陳摯刻本,正德十二年(1517)韓士英、喻智刻本,萬曆四十一年(1613)何養純、諸時寶刻本,清刻本主要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吳調元刻本,汪氏古香樓刻本,乾隆十年(1745)陳梓深柳讀書堂刻本。

鮑廷博撰此跋語時,乃是以明正統八年(1443)陳摯刻本校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吳調元刻本,所跋之本曾經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今存南京圖書館。據《善本書室藏書志》,鮑廷博舊藏林逋詩集尚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韓士英、喻智刻本,然此本未有鮑氏校跋,僅钤“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無獨有偶,寒齋亦有幸收得鮑廷博批校《林和靖詩集》一部,書牌頁題“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卷首首行題“林和靖詩集”,版心上刻“林處士集”,乃清乾隆十年(1745)陳梓深柳讀書堂刻本,惜牌記處年久殘損,僅餘“乾隆”二字可睹,卷首钤有“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鹽官吳氏寶雲樓藏書畫印”“百衲館主”“穆微書屋主人藏書記”等印。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清乾隆十年陳梓深柳讀書堂刻本《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卷首

該書卷前有陳梓自序,詳述輯刻此書之始末,雖書口處有所殘損,仍大略可讀:“宋處士林和靖先生,吾杭高士也,餘重其人,并愛其詩。先生行雲流水,志本不以詩傳,詩之遺亡散失者多矣。餘每于曆朝選本中遇之,即随筆錄出,朝夕諷詠,以想其高風。事未竣,适鼓棹嶺南,屬研友桂堂潘子畢乃事。曆二十八年,餘始以先慈營葬歸裡門,複與桂堂話舊。桂堂手一編示餘曰,此君之未完詩□也。因述處士□□,搜羅成集,為吳□吳君锓木□□……□□艱。閱二十八年,成毀無常,猶幸與桂堂始終其事,□後世讀其詩,益想見其人,則先生又未必不以詩傳,是或先生所樂與也。爰付棗梨,以志相需而成,良非易易。若先生之行與交,詳載本傳及原序,茲故不具。至《省心錄》,先生理學名言也,應另編以昭來許。錢塘後學陳梓敬識。乾隆乙醜春二月書于嶺南之深柳讀書堂。”

陳梓字桐友,錢塘人。由其序可知曾寓嶺南二十八載,齋名深柳讀書堂,餘外生平無所知之。今略檢桐友其人,僅知其為錢塘諸生,能詩,著有《毛詩正本》,乾隆九年(1744)深柳讀書堂刻本亦其所刻也。陳梓似乎未曾出仕,吾未檢得相關記載,唯有一番猜測。書生鼓棹嶺南,多為營口之役,既然為口驅馳,家境或不富裕,購書有限,所閱亦有限。其實《省心錄》并非林逋所著,作者乃宋人李邦獻,早在宋嘉定五年(1212),李邦獻之孫李耆岡即撰《省心雜言跋》,為祖父正名。此外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稱《省心錄》并非林逋所作,實為沈道原所撰。盡管朱子此說亦誤,但是因其盛名而被後人紛紛延用,明代多位學者皆稱《省心錄》作者為沈道原。然朱子之說亦并非人人信從,入清後雍正輯《悅心集》,仍然稱該書為林逋所作,直到修《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始據《永樂大典》,确定作者為李邦獻。《省心錄》雖得以正名,卻是陳梓刻書之後的事,而李耆岡所撰跋語,想來陳梓未曾得見。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卷前林逋畫像

陳梓為輯此集,頗為用心,此本自序後為元錢塘葉森《林和靖墓堂記》,次為太常博士梅堯臣《林和靖詩集序》,次為《宋史林和靖本傳》,次為林和靖小像及贊,次為諸家詩話,次為目次。全書三卷,卷首署“錢唐陳梓桐友氏纂輯”,卷一為五古、五律,卷二為七律,卷三為五絕、七絕及詩餘。是書刊刻頗精,乃典型清初寫刻本,其序中尚言及锓木之吳君,惜關鍵處筆畫殘損,無以知之更多。又該書彼時刷印或許非多,《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未見著錄,寒齋之外,僅知海甯市圖書館有管庭芬批校本,浙江圖書館亦有藏該書,他日或有機緣得睹,以補寒齋所藏本殘損之處。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卷中有鮑廷博朱墨二色批校

鮑廷博于此本有朱墨二色批校,雖無知不足齋主人署名及年款,僅見钤章,然寒齋收有其批校本多部,其筆體及批校方式如出一轍,故知此二色批校皆出其手,且為刊刻林集單行本之前所施。卷中有補刻、空格等标記,皆刻書家特有之校書方式,又有筆畫漏刻、誤刻處,皆以朱筆添補是正,此亦慣常誦詩文者鮮見之批校方式。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林和靖處士之墓

細閱此卷,可知鮑廷博曾以多部不同刻本來校此本,其中又以明正統八年(1443)陳摯刻本及《鹹淳臨安志》為主,凡與陳摯刻本不同者,皆以朱筆注于内文右側,如陳梓刻本卷一第二頁五言律詩《湖樓晚望》,鮑廷博于“望”字旁邊以朱筆注“陳刻‘寫’”;該詩“秋淨雁行高”句,鮑氏于“雁”字側注“陳刻‘鳥’”。檢今時通行本林逋詩集,該處皆作“鳥”字,然以吾度之,或許此處仍以“雁”字為宜。又如此頁《西湖舟中值雪》中“溫爐攤薄薰”句,鮑氏于“攤”字側以朱筆注“陳刻‘接’”;《西村晚泊》中“白鳥歸飛遠”句,鮑氏以朱筆注“陳刻‘飛歸’”。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内頁

凡與《鹹淳臨安志》不同者,鮑氏則以墨筆注于天頭處。仍以卷一為例,第三頁《湖山小隐》,該詩有“肩搭道衣歸”及“何要更忘機”句,鮑氏以墨筆注雲:“‘搭’,《鹹淳臨安志》作‘掩’,‘要’作‘處’。”此頁又有《小隐》,詩中末句為“應合署閑仙”,鮑氏于天頭注雲:“《鹹淳臨安志》‘置’。”如是者卷中多處可睹,足知鮑廷博校書之心細。

鮑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詩集》三卷 韋力撰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鮑廷博批校

而卷二首頁《湖上隐居》中,有“過客時驚白鳥飛”句,鮑氏于此句天頭處同時施以朱墨二色批語,墨筆為:“《鹹淳志》‘過’作‘來’”,朱筆為:“考舊刻俱作‘來客’。”此“舊刻”二字,當指陳摯刻本與《鹹淳臨安志》之外舊籍。此外,卷二有七律《春陰》,鮑氏于題下以朱筆注: “《中州集》作劉.詩。 ”卷三有七絕《晚泊》,詩末有陳梓雙行小注:“此首見吳園茨绮《詩永》,雲是林作。”鮑廷博于小注下以朱筆批:“《詩永》無此詩。”凡此種種,足見鮑氏為刊刻《林和靖詩集》,不僅在字句訛誤上參校過陳摯刻本、《鹹淳臨安志》,以及丁丙著錄之吳調元刻本,還在篇目真僞上參考過元好問《中州集》、吳绮《宋金元詩永》等詩歌總集。知不足齋主人之是以能夠成為一代大藏書家與刻書家,自有其外人不曾見之的用力與精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