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飲,祖籍安徽歙縣西鄉長塘村,故稱“長塘鮑氏”。鮑廷博曾祖鮑永順、祖鮑貴、父鮑思诩三世服賈于浙,世以業鹽和冶坊為業。鮑廷博生于杭州,居住于棚橋北睦親坊,此地為宋代藏書家陳起、陳思的舊裡居,陳氏父子從事編著、刻印、售書和藏書諸業數十年,為後世珍重。鮑廷博父母亡故後,他從杭州遷居桐鄉青鎮楊樹灣(今烏鎮白馬墩村楊樹浜)。
鮑廷博曾兩度鄉試落榜,遂不仕,整日沉緬書籍,成為清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校勘家。“知不足齋”是其父鮑思诩的室名,鮑廷博除承襲其父“知不足齋”外,自有室名曰“賜書堂”等十餘處。鮑廷博藏書豐富,一是購買,他家累世經商,積累了大量資金,不惜巨金求購宋元秘籍。二是傳閱抄寫,他常與各地藏書家交往,如杭州趙昱、趙信兄弟的“小山堂”,吳焯的“瓶花齋”,汪啟淑的“飛鴻堂”,孫宗濂的“壽松堂”,郁禮的“東嘯軒”,慈溪鄭性的“二老閣”,桐鄉金德輿的“桐花館”等,每看到好書,愛不釋手,夜以繼日的抄寫。三是官方或友朋贈送的。鮑廷博以收藏古籍為生平樂事,經過多年努力,藏書達10萬餘卷。
鮑廷博寓居烏鎮楊樹灣後,立志刊刻《知不足齋叢書》,将家藏善本古籍公諸海内,前後共30集(每集8冊),207種,781卷,其中後4集為其子鮑士恭、孫鮑正言續成。祖孫三代人共耗時五十餘年。杭州汪輝祖、海甯吳骞、桐鄉金德輿、石門方薰、武進趙懷玉等都曾到此探訪。時浙江學政阮元每于按試嘉湖兩府時,常乘小船至楊樹灣造訪,觀其藏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四庫全書館”,诏求天下遺書。鮑廷博令長子鮑士恭獻書626種,多系宋元以來之孤本、善本,居私家進書之首。翌年,奉旨嘉獎,并頒賜内府編纂《古今圖書內建》等書。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嚴元照過烏鎮楊樹灣,鮑廷博贈其宋刻殘本《周益公書稿》兩冊,紙墨古雅可喜,嚴氏如獲至寶,即書跋三則于書後。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熟“愛日精廬”主人張金吾經張铎(字椒卿)介紹,與其師黃廷鑒乘舟同訪“知不足齋”,為其編纂《金文最》(120卷)查閱鮑家獲朝廷頒賜的《古今圖書內建》。
鮑廷博刻書,博采衆長,廣搜遺編,凡經史考訂、算書、金石、地理、書畫、詩文集、書目等皆擇優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嚴謹,校勘精細,每得一書,必廣借善本,參互考訂,不妄改一字,極受時人稱道。
嘉慶十八年(1813),八十六歲高齡的鮑廷博被嘉慶帝特恩賜舉人。翌年,鮑廷博病逝于烏鎮楊樹灣。著作有《花韻軒詠物詩存》、《知不足齋随筆》等。《兩浙輶軒續錄》采其《夕陽》詩三首:“一匝人間夕又朝,晚來依舊滿間寮。疏分霜葉秋容淡,細點征帆别思遙。澹澹欲随城角盡,明明還帶酒旗飄。迷藏慣匿西樓影,不似春愁不肯銷。”
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杭州發生水災,鮑廷博一部分藏書被毀。道光、鹹豐間,内憂外侮,浙中戰事紛起,“知不足齋”書物開始流散。大多流入杭州勞權、勞格兄弟的“丹鉛精舍”,丁申、丁丙昆仲的“八千卷樓”和湖州陸心源的“皕宋樓”。光緒六年(1880),浙江巡撫譚鐘麟籌款重建文瀾閣,鮑廷博曾孫鮑寅将朝廷所賜《古今圖書內建》“繳呈貯閣,以資寶守”。
鮑氏藏書,從鮑廷博之父鮑思诩算起,到1880年鮑寅将禦賜《古今圖書內建》捐獻給文瀾閣為止,共5代人。是以,長塘鮑氏是5世藏書之家。
來源:嘉興日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