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滇菜,也就是雲南菜,

因食材豐富、菜品繁多、口味各異

而有着獨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豐富的,

也是最包容的,酸甜苦辣鹹,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五味俱全,面面俱到。

而成就滇菜盛名的,

除了其色香味俱全,

還有其背後一段段

曲折離奇的傳說和故事。

今天給大家挑選了十二道滇菜,

一起來聽聽它們背後的故事吧!

1、過橋米線

那一碗熱騰騰的過橋米線,很多人應該都吃過,但這碗過橋米線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傳說在清代,有一個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島念書,秀才妻每日都要通過石砌的小橋給丈夫送飯。一日,妻子念丈夫讀書辛苦,炖了一隻又肥又壯的母雞,裝入罐中,正準備把飯送給丈夫,但因有要事給耽擱了。

當她辦完事後,發現湯罐還是熱乎乎的,原來是厚厚的一層黃油覆寫湯面,起到了保溫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橋,送到丈夫身邊,将米線在熱雞湯裡浸泡後,撈出放入碗裡,秀才吃了十分滿意。人們為了贊譽這位妻子,便将這種食品取名“過橋米線”。

2、汽鍋雞

汽鍋雞,雲南菜系的“鎮家之寶”,但這“鎮家之寶”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到臨安府巡視,臨安知府命廚師各獻一道菜。楊瀝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汽鍋,想做一道汽鍋雞。不料汽鍋被盜,楊瀝做不成汽鍋雞,被問欺君之罪,要殺頭。

幸而皇帝問明真相,免楊瀝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為“楊瀝汽鍋雞”。從此汽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

3、燒餌塊

餌塊是雲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而這個早餐也是有故事的。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門二堂不知什麼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氣得暴跳如雷,認定是大膽刁民故意搗亂,于是下令,從當天開始,所有百姓一律不準在家升火做飯,禁令有效期三個月,違者嚴加懲處,絕不寬容。

然而聰明的老百姓們也想出了應對的方法,紛紛從家裡搬出爐子,在上面烤起粑粑來,一個個吃得香極了。粑粑也就是餌塊,燒餌塊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4、大救駕

據傳,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明朝永曆皇帝逃往滇西,清軍緊追不舍。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将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沖,當時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憊不堪,饑餓難忍。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找到一處歇腳之地後,主人圖快,炒了一盤餌塊送上。永曆皇帝吃後贊不絕口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騰沖炒餌塊改名為“大救駕”。

5、宜良烤鴨

宜良烤鴨又稱滇宜牌燒鴨,是雲南省經典的漢族傳統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曆史。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相傳,在明人洪武年間,颍川候傅友德為征南首領,率領千軍萬馬奔赴雲南,同時帶上了自己的禦廚——南京著名的燒鴨師傅李海山。後來雲南統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賜白绫而自缢身亡。李海山聞訊後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後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萊鄉經營起燒鴨生意,如今的“李燒鴨”已是第28代傳人。

6、虎掌菌炒雞絲

虎掌菌在曆史上被視為珍品,是向曆代王朝納貢的貢品之一。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奪了王位之後,逃到了雲南,在獅子山上當和尚。朱棣派刺客到雲南來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華寺傳經,南華寺住持南禅法師當晚設素宴為建文帝接風洗塵。刺客探知此事,便潛入寺中廚房,在做好的“巴掌菌”裡放了毒藥,要毒死建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把它吃得幹幹淨淨。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7、雞枞宴

西安有餃子宴,昆明就有雞枞宴,而雞枞也有屬于它的“馬甲”。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本草綱目》中記載:“雞枞産雲南,生沙地間……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饋贈他雞枞。明代新科狀元楊慎流落到雲南,首次喝到鮮美的雞枞菌湯,以為這種美味不應該是人間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

8、火把蝦

火把蝦源自彜族新年火把節。火把蝦不僅外型酷似彜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風味。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财物和糧食,彜族的百姓苦不堪言,是以推舉了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争。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阿提拉巴不負衆望,智取了兩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蟲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各處燃起,将蝗蟲通通燒死了,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六月廿四,從此,彜民在每年的這天,就以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作為紀念。

9、傣味鬼雞

傣味鬼雞的由來同樣與一個民族有關。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這道菜來源于西雙版納傣族當地民族危殺雞祭鬼的習俗,菜名聽起來詭異,味道卻是好極了!火紅的辣椒,味道濃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韌感的稚嫩雞絲,使這道菜的色彩猶如夜晚霓虹燈般缤紛,而其濃郁香辣的地方風味更是讓昏睡的味蕾馬上醒神。

10、石屏燒豆腐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觀。不管是縣城、鄉鎮的小集鎮,還是嘈雜的集貿市場、街頭巷尾,都随處可見街邊小吃燒豆腐。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相傳,六百多年前,石屏縣城有一戶人家,住着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媳婦多飲。有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婆婆前腳剛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時,院子裡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着會挨罵,便趕忙端起了燒好的豆漿,往竈上的瓦壇裡倒。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當她出門一看,原來是丈夫回來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進屋喝豆漿。誰知,揭開瓦壇蓋子一看,豆漿竟全部凝固成塊了。原來,瓦壇子内盛着一些她剛打來不久的井水。無奈之中,夫妻倆勉強嘗了嘗,驚奇地發現,與過去用石膏鹵水點制的豆腐不同的是,這凝固的豆漿味道竟是那樣的質嫩味美。

摻入井水後凝固的豆漿,居然比平時用鹵水點制的石膏豆腐還要鮮嫩。這一驚人的曠世發現,使石屏豆腐以其獨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名噪天下,流傳數百年之久。清朝時,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為貢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11、芭蕉花炖紅燒肉

芭蕉花炖紅燒豬肉,也叫“軍民魚水情”,為什麼呢?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駐紮在老山腳下的我軍某部隊官兵,因長期食用各類罐頭,食欲明顯減弱,加之駐地氣候特别炎熱,部隊士氣和戰鬥力受到了很大影響,炊事班的同志卻不知如何是好。一天,越軍一發炮彈向該部駐地飛來,把密密麻麻的芭蕉樹炸得橫七豎八。

炊事班長看到滿地的芭蕉花,一時突發奇,便把芭蕉花與紅燒肉罐頭煮在一起。誰想,這一道搭配怪異的湯菜,剛端上桌不久,就被官兵們吃了個精光。大家都稱贊這道菜油而不膩,味道鮮美,而且清涼降火,食後令人神清氣爽。後來友鄰部隊紛紛效仿,這道菜也是以得以傳遍所有參戰部隊。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由于紅燒豬罐頭是當時部隊特有的一種食品,而芭蕉花則屬于駐地人民群衆的經濟作物,是以官兵們就把這道菜親切的叫做“軍民魚水情”,以此形容老山作戰期間良好的軍民關系。

12、沾益辣子雞

滇菜裡的辣子雞,和川菜走的麻辣豪放路線不相同,多了一份妖娆和細膩。說起這辣子雞的來曆,也有一個故事。

看完這12道雲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話說沾益縣的村民龔紅雲,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春節,她下廚炒雞肉時不小心将放在竈邊的一碗辣椒面翻潑進鍋裡,隻好将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辣香獨特的好菜。1987年,她利用街邊住房開起了小食館,逐漸把她家的辣子雞推成了專營名菜。

看完這12道滇菜的故事,是不是和小編一樣口水直流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