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滇菜,也就是雲南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卻因為食材豐富、菜品繁多、口味各異而有着獨特的魅力。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不僅如此,在很多滇菜的背後還有着不少離奇曲折的傳說和故事,可以說是美味和傳說共同成就了滇菜的盛名。今天小編就挑選了十一道有故事的滇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1 過橋米線

鼎鼎大名的過橋米線的故事應該不少人都知道了。傳說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島念書,秀才妻每日都要通過石砌的小橋給夫送飯。一日,妻子念丈夫讀書辛苦,炖了一隻又肥又壯的母雞,裝入罐中,正準備把飯送給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時送去。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當她辦完事後,發現湯罐還是熱乎乎的,原來是厚厚的一層黃油覆寫湯面,起到了隔熱作用。于是便穿小道,過石橋,送到丈夫身邊,将肉類和米線在熱雞湯裡浸泡後,十分美味,秀才吃了很滿意。人們為了贊譽這位妻子,便将這種食品取名“過橋米線”。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2 汽鍋雞

雲南菜系的“鎮家之寶”,除了廣為人知的過橋米線,就數汽鍋雞了。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到臨安府巡視,臨安知府命廚師各獻一道菜,年僅24歲的楊瀝将火鍋的原理運用并改制成美觀的汽鍋。乾隆大悅,将汽鍋帶回宮中,從此成為國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鍋雞在滇南地區流傳,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3 燒餌塊

除了米線,餌塊也是雲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燒餌塊的由來,說起來也有一段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門二堂不知什麼原因突然起火,于是知府氣得暴跳如雷,認定是大膽刁民故意搗亂。他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門張貼布告,從當天開始,所有百姓一律不準在家升火做飯。此項禁令有效期三個月,違者嚴加懲處,絕不寬容。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然而聰明的老百姓們也想出了應對的方法,紛紛從家裡搬出爐子,在上面烤起粑粑來,一個個吃得香極了。粑粑也就是餌塊,燒餌塊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4 大救駕

大救駕源自騰沖,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攻打昆明的時候。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明朝永曆皇帝一路逃至騰沖,饑餓難忍,當地人炒了一盤餌塊送上,永曆皇帝吃後贊口不絕,并非常滿意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家常炒餌塊被世人稱為大救駕。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5 宜良烤鴨

宜良烤鴨又稱滇宜牌燒鴨,是雲南省經典的漢族傳統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曆史。相傳,在明人洪武年間,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為征南首領,率領千軍萬馬奔赴雲南,同時帶上了自己的禦廚——南京著名的燒鴨師傅“李燒鴨”李海山。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後來等雲南統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賜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燒鴨”聞訊後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後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萊鄉的李毛營,經營起燒鴨生意,開了家"滇宜燒鴨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為妻,如今的“李燒鴨”已是第28代傳人。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6 虎掌菌炒雞絲

虎掌菌在曆史上被視為珍品,是向曆代王朝納貢的貢品之一。虎掌菌炒雞絲這道菜的由來也跟朱元璋有關。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孫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奪了王位之後,逃到了雲南削發為僧,在獅子山上當和尚。朱棣派刺客到雲南來行刺。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一天,建文帝到南華寺傳經,途中被刺客認出。刺客便暗中尾随到了南華寺外,伺機行刺。 南華寺住持南禅法師,當晚設素宴為建文帝接風洗塵。刺客探知此事,便潛入寺中廚房,在做成的“巴掌菌”裡放了毒藥,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不一會兒,便把盤中“巴掌菌”吃得幹幹淨淨。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南禅法師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勞累,便請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覺得頭昏乏力,不一會兒便昏昏而睡。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并沒有死,他還在寺中講經呢。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原來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營救。他來到南華寺外邊山林中,把自己走過的腳印,變成了巴掌菌。這種菌子能解百毒。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小和尚采回的新鮮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是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卻沒有死。因為這個緣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稱為“虎掌菌”。從此,“虎掌菌炒雞絲”便成了流傳千古的一道名貴佳肴。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7 雞枞宴

西安有餃子宴,昆明就有雞枞宴。昆明的雞枞宴展現的是正經八百的烹饪技術,無論何種方式,都有其高層次的技術含量,都能做出别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關于雞枞的故事和傳說就更多了。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本草綱目》中記載:“雞枞産雲南,生沙地間……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饋贈他雞枞。明代新科狀元楊慎流落到雲南,首次喝到鮮美的雞枞菌湯,以為這種美味不應該是人間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8 火把蝦

火把蝦源自彜族新年火把節。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财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願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彜族的百姓苦不堪言,是以推舉了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争。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阿提拉巴不負衆望,智取戰勝了兩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蟲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各處燃起,蝗蟲通通燒死了,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據說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六月廿四,從此,彜民在每年的這天,就以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作為紀念。火把蝦不僅外型酷似彜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風味。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9 傣味鬼雞

傣味鬼雞的由來同樣與一個民族有關。這道菜來源于西雙版納傣族當地民族危殺雞祭鬼的習俗,菜名聽起來詭異,味道卻是好極了!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火紅的辣椒,味道濃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韌感的稚嫩雞絲,使這道菜的色彩猶如夜晚霓虹燈般缤紛,而其濃郁香辣的地方風味更是讓夏日昏睡的味蕾馬上醒神。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10 石屏燒豆腐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觀。不管是縣城、鄉鎮的小集鎮,還是嘈雜的集貿市場、街頭巷尾,你随處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邊小吃。關于石屏豆腐的發明者,民間有着這樣一個傳說。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相傳,六百多年前,石屏縣城有一戶人家,住着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并不好,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媳婦多喝。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有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婆婆前腳剛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豆漿時,院子裡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擔心婆婆回來了,見着會挨罵,便趕忙端起了燒好的豆漿,往竈上的瓦壇裡倒進去。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當她出門一看,進來的人其實不是婆婆,而是丈夫回來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進屋喝豆漿。誰知,揭開瓦壇蓋子一看,豆漿竟全部凝固成塊了。原來,瓦壇子内盛着一些她剛打來不久的井水。無奈之中,夫妻倆勉強嘗了嘗,驚奇地發現,與過去用石膏鹵水點制的豆腐不同的是,這凝固的豆漿味道竟是那樣的質嫩味美。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摻入井水後,并沒有破壞豆漿的凝固,相反居然還變成了比平時用鹵水點制的石膏豆腐還要鮮嫩的豆腐。這一驚人的曠世發現,使石屏豆腐以其獨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一時間名噪天下,名聞遐迩,流傳了數百年之久。清朝時,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為貢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11 沾益辣子雞

滇菜裡的辣子雞,和川菜走的麻辣豪放路線不相同,多了一份妖娆和細膩。說起這辣子雞的來曆,也有一個故事。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沾益縣的村民龔紅雲,下廚炒雞肉時不小心将放在竈邊的一碗辣椒面翻潑進鍋裡,隻好将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辣香獨特的好菜。1987年,她利用街邊住房開起了小食館,逐漸把她家的辣子雞推成了專營名菜。

别隻顧着吃,雲南這11道名菜的故事你聽過嗎?

來源:昆明吃喝玩樂

這些名菜後邊的故事,

跟你聽說的一樣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