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時,通常會想到“學富五車”這個詞,殊不知這個詞還有下一句:“書通二酉”,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學識。“學富五車”的典故比較簡單平淡,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書通二酉”十分感人,因為這是兩千多年前,兩位老人為躲避秦始皇焚書坑儒藏書深山的故事。

焚書
故事發生在沅水支流酉江南岸二酉山的一個山洞中。山洞四周群山矗立,巍峨秀麗,樹木蔥茏,十分隐蔽。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焚書坑儒,京都鹹陽儒生慘遭坑殺,上萬冊書簡被燒毀!有一個秦朝博士官叫伏勝,世稱伏生。此人學識淵博,嗜書如命,家中有藏書達四千多卷。雖然他自己沒有像其他儒生一樣慘遭屠戮,但是看到成千上萬冊書籍付之一炬,他仿佛丢了命一般。
為了使自己所藏的經書古籍免遭焚毀,他先是把書籍都砌在牆裡,然後又偷偷從鹹陽經河南,幾經輾轉,日夜南奔,然後經洞庭湖再換乘小船,沿着沅水轉酉水逆江而上,把這幾千卷竹簡書籍藏在這“鳥飛不渡,獸不敢臨”的二酉山古洞裡。《太平輿覽·四九荊州記》記載: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所藏”。
藏書洞内部
這二位老人為了保住藏書,從不随便出山洞,除了在洞中下棋以外,還經常煉丹修仙。二人即使要下山,也會留下一人死守經書。兩位老人的努力沒有白費,到了漢代,竹簡木牍、經典書籍很快受到重視。二位老人把竹簡書籍帶去京城求見,一時滿朝文武,無不感動!于是藏書得到了保護,書中的内容也傳承了下來。
伏勝
從此以後,曆朝曆代,官府都把“二酉藏書洞”列為“黔中”一大聖潔之地。曆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專程到二酉山訪古朝聖。明朝理學家王陽明到江西廬陵縣上任的路上經過沅陵,特地到二酉洞頂禮膜拜,緬懷兩位老人。清朝光緒年間,湖南督學使張亨嘉,奉朝廷聖旨,到二酉藏書洞樹碑立傳,并親筆書寫 “古藏書處”4個楷書大字,镌刻在立于二酉藏書洞前的巨碑上。
“古藏書處”碑
從此,每年到二酉山訪古朝聖的書生、秀才和遊人絡繹不絕。他們揮詩題詞,詠歌作賦,感激二位老人,歌頌“二酉藏書,功德無量”。二酉藏書,對于繼承、延續、發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和文明史,作出了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