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加快資本市場改革,激發經濟可持續發展潛力與活力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何劍嶺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巨龍騰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其中,資本市場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對市場化觀念深入民心的普及作用、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有目共睹。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新的起點以及新發展格局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彰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如何評價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曆史地位?未來,資本市場有哪些新的使命和任務?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談作用:助力實體經濟轉型更新

劉鋒表示,中國經濟在過去四十多年的飛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和資本市場的支援與助力。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在發展壯大,這是互聯互通的。從規模上來講,過去三十年中國資本市場進步非常顯著,用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兩百多年的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從經濟總量來講,我國目前位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也排名全球第二。按照6%的gdp增速,未來十年内中國将大機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也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指出,過去四十年,我國實際上是實施的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即無論是貨币政策還是财政政策,主要通過銀行體系的傳導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商業銀行承擔着為實體經濟提供投融資和資金運轉的主要任務。但銀行在信貸投放過程中,受信貸規模、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監管限制,單一銀行信貸難以滿足實體經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管道、成本和效率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融資難和融資貴的老大難問題,長期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使得投資的邊際産出率急劇下降,創新能力也在下降。在此背景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金融服務适配性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更為凸顯。站在新起點上,資本市場更需發力與我國經濟全球地位相比對的能力建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更新。

同時,劉鋒指出,在投資端,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産階層不斷擴大,居民多元化配置資産和增加财産性收入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強。資本市場可以拓寬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投融資、優化配置資産和風險的場景和工具。豐富投融資品種、發展資本市場,可以使得投資者有機會通過購買相關上市企業的股票和債券,以持有權益的方式分享企業增長擴張的好處和紅利,并為此承擔風險;以股東和債權人的身份,真正體驗“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和權益。有效的資本市場可以通過資訊的高速流動,減少不公平套利機會,使企業的價值展現更加合理,進而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态;使有限的資本和其他要素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也有助于居民重新安排自己的理财組合,改善收入和風險結構,增大财産性收入的比重和實作“财務自由”的機會;使老百姓能真正體驗到參與感、責任感和獲得感,進而使得社會的整體福利與幸福水準不斷得到有效提升。

談思路:五方面促資本市場發展

而對于資本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劉鋒提出了五點思路:

一.繼續完善各項制度,補短闆,為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創造條件。科創闆注冊制改革落地實施已經一年多,創業闆注冊制改革也超過半年,需要總結從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全面梳理注冊制改革中的短闆,積極完善優化各項制度;推動退市新規的落地見效,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打造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态,實作資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提升投資者體驗,“零容忍”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尤其需要強化投資者保護,提升監管處罰效率,對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快速查處,及時打擊;投資者在違法違規行為中受到的損失,能夠通過合法途徑獲得賠償。

三.提升機構投資者專業化水準,大力發展資産管理行業。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資産管理整體規模占比較小,這其中既有起步較晚等曆史原因,也有機構投資者專業度較低、投資者信任度低等因素。目前,我國居民供投資的金融資産規模超過百萬億元,但是資管規模僅為50多萬億元,财富管理的規模還有成倍的增長空間。

四.提高上市公司品質,鼓勵新業态、新經濟公司上市。鼓勵上市公司盤活存量、提質增效、轉型發展。強化上市公司主體責任,加大對資訊披露監管力度,倒逼上市公司提高治理品質,公平對待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五.繼續推動資本市場高水準雙向開放。不斷優化和豐富外資投資國内資本市場的路徑和産品,暢通國内資本投向境外市場管道,加強跨境監管合作,提升跨境監管能力建設,增強金融機構的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和管理能力。

劉鋒指出,資本市場肩負着助力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對實作“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标舉足輕重。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同時,資本市場改革在應抓住重點、加快進行,為中國應對現在及未來一個時期一切複雜局面奠定堅實的金融基礎設施,激發我國經濟在新時代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活力。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