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海:打輿論戰,傳播網絡要抓在自己手中

來源:環球時報

西方媒體近來頻頻針對中國進行議題設定,發動輿論攻勢。在這個所謂“後真相時代”,應如何赢得國際話語權,改變目前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的輿論态勢?

國際話語權較量的背後是全球傳播網絡之争。全球傳播研究的開拓者阿芒·馬特拉指出,文化和傳播網絡的建構伴随帝國霸權的确立而來。從19世紀至二戰期間,英國一直統治着世界的通信體系。其後美國成為全球傳播網絡的超級中心,通過不到10家跨國媒體巨頭,建構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傳播體系。

按照地緣政治學觀點,全球範圍的霸權政治效果取決于征服遠距離空間的投送能力的較量,交通網絡的效率定義了軍事傳輸能力,而通信網絡的效率定義了價值觀傳輸能力和軟實力能力。西方國家目前建成的全球傳播網絡,使得全球資訊流動高度不平衡,主要是從北向南、自西向東單向傳播。這是一個以網際網路為主體的複合型意識形态傳播系統,由快傳播媒介(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組成的網絡傳播生态系統)和ngo、智庫、研究機構等慢傳播媒介組成。

資本通過媒體掌控意識形态,推行新自由主義哲學理念。先由新媒體和通信産業提供媒介全球化或者媒介帝國主義的基礎設施,通過如陸地和海底電纜、衛星傳輸系統等提供全球傳播的物質基礎。基于這一網絡,國際資本以大型多媒體集團的形式進行國際化運作,向其他國家提供商品廣告,通過媒介内容和生活方式的呈現引發示範效應,刺激閱聽人對商品服務的持續需求,進而服務于全球金融和商業秩序。

全球傳播研究的代表性觀點有:伊尼斯的“帝國傳播”理論。它指出世界文化秩序變換背後的隐秘邏輯:每當一個新興帝國崛起,伴随領土的占領,都存在文學與文化空間的占領。同時新媒介的崛起也形塑和鞏固了帝國通過建構由交通、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組成的傳播網絡,可以使覆寫的區域歸納為一個具有同一資訊和時間的國土空間,并在此媒介生态環境下塑造高度同質化的意識形态。

席勒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它描述了帝國主義如何通過建構“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全球性價值觀層級結構進行文化殖民統治。他以計算機人造衛星與通信電子行業為例,提出通信技術是美國全球管理的核心,它利用手中的全球傳播網絡把所有國家都囊括進來,進而塑造與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和社會結構相适應的社會制度。

卡斯特的“全球網絡社會”理論,則主張世界各地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社會網已經聯網化,組成了一個全球網絡社會。主權國家的概念已經被某種單一的權力體制所替代,全球已經成為某種互通互聯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網絡,多媒體商業集團成為全球傳播網絡的核心,傳播權力由網絡準入權、網絡規範權、網絡控制權和網絡建構權組成。全球治理體系和内在動力機制發生深刻變革。

全球傳播網絡具有生命周期,不斷疊代發展。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時代,基于全球網絡社會的輿論戰從電波戰開始轉向算法戰,其标志性事件是資料驅動決策的全球參與中心成為美國政治戰和輿論戰的核心決策機構。這一機構隸屬美國國務院,前身是全球戰略反恐怖通信中心,任務是作為資料驅動決策機構,上司美國各機構積極應對境外對手利用虛假情報和宣傳破壞美國利益的企圖。全球參與中心基于大資料分析,可以實作資料驅動的快速決策。它的核心理念是,任何重要的、值得關注的内容,第一時間出現在推特中,是以推特可以被視為龐大真實世界的直接代表。該中心每天提取5億到10億條公衆推文,以推特為基礎偵測世界的實時動态,以供決策,通過edge rank、page rank和graph rank等算法的調整,協調美國在全球的安全、情報與媒體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資訊釋出,進而有效操控全球輿論态勢。

全球傳播網絡的主導權歸屬,就是政治、新聞輿論和意識形态的危機本身。目前美國的全球戰略對抗重心盡管在逐漸轉向中國,但其網絡輿論戰工作重點仍然是全球部署、多線作戰,同時适逢全球資料基礎設施新一輪周期性疊代,在全球輿論場上,我國仍存在機遇。

未來我國在全球傳播網絡參與和主導的主要對策,可包括如下三點。首先,目前時代,世界資料中心并不亞于過去的世界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應進一步加強5g網絡、資料中心和包括通信網絡、新興資訊技術、算力樞紐等在内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次,系統性地對西方大國崛起中的文化秩序更疊經驗和全球傳播網絡的深層邏輯進行研究,建構戰略工具箱和戰略性研究學科群,實作全球輿論場的實時态勢感覺,提供靈活決策咨政建議。第三,基于我國的經濟内外雙循環格局,建構文化戰略性供給核心節點,推進全球媒體文化秩序再平衡。(作者是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