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清空購物車的時候,沒注意到有件小商品混在裡頭一起付款了,等收到的時候才發現是我在購物車裡放了很久卻一直沒買的黑芝麻酥糖。
黑芝麻酥糖
“是讓我們憶苦思甜嗎?”兒子笑着問。他看着配料表,搖頭道,“這麼高熱量的東西現在誰吃啊?”
确實是。但我記得我外公就頂愛吃這些甜食,以前他們家的石灰桶裡常年有酥糖、粽子糖、油酥餅、澆切片、蔥管糖之類糖果點心。
酥糖、粽子糖、油酥餅、澆切片、蔥管糖
想起芝麻酥糖就回到了童年。每次我們哪個小孩誰背出一首詩,寫對幾個字,外公就彎着食指刮我們鼻梁,笑說着“小豬猡”,然後彎腰從石灰桶裡拿出點心來獎勵我們。我最愛吃的就是這個黑芝麻酥糖。當時背了什麼詩,學了什麼字我早忘記了,但是那糯糯香香的,充盈整個口腔的甜味卻還在唇齒間。
一個四方的白紙包,正面是紅框紅字,寫着商家品名,翻到背面撕開黏住的小角,再整個打開來,是兩排用油紙包的酥糖。拆開油紙,用倆手指輕輕拈了,微微一提,巧的時候是長長的一條,外層的黑芝麻粉于是就撲潄潄散落下來。也可以整塊一股腦塞進嘴裡,于是嘴裡就呈現出不同層次不同性狀的豐滿的香甜味——單是芝麻粉小麥粉就太瑣碎,單是酥心又太粘膩,現在帶點韌性的“帶子”包裹着酥糯的芯子和着細膩的粉,一下子讓咀嚼感、酥香感、甜膩感都融合在一起。吃完嘴裡的,散在油紙裡的粉可不能扔,拿油紙就着黑芝麻粉折上幾折,黑芝麻粉因為一些麥芽糖殘留的粘性,就被做成了一個小方塊。撮着吃了,如果還有一些散的粉,那就不能用手抓了,隻能将那油紙當成漏鬥,仰脖子直接倒進嘴裡了。吃這個最怕心急,一急就吃嗆了。
酥糖
應該至少有二十來年沒吃這些甜點了吧。其實算起來,我跟外公相處一共13年,他離開我們倒已經23年了。
外公是個清瘦的小個子老人。頭發老早白了,高顴骨,扁嘴巴——70不到就沒剩多少顆牙了。童年時代,我們眼裡的外公就是一個溺愛我們的愛吃甜食的老人。
外公家有個小院落,搭着葡萄棚,一幢2層小樓。西邊是間涼爽的廳,夏日的午後我和姐姐經常在躺椅裡吃冰磚看連環畫。東面前後隔成兩間,前半部分算作堂屋,祭祀之類就在這裡,北面半間是外公的房間,最東邊是個吱吱嘎嘎的木樓梯。
院子裡的葡萄棚
外公的床靠在房間的東南角,北面靠窗是一張書桌,書桌上最顯眼的就是各種藥品。雙氧水、碘酒之類都是他常備的,小時候我們小孩子哪兒摔破了皮,都不用告訴大人,自己鑽進外公房間,拿棉花球蘸了雙氧水給自己消毒,看着那些泡泡呲呲地冒出來再破掉,然後給自己包紮,因為經常看外公這樣處理自己的傷口,早學會了。外公的傷是年輕時一顆日本子彈造成的,病痛跟了他大半輩子。
碘酒
書桌上還有書和一些報紙,我最喜歡外公給我們講《山海經》。每天讀書看報的外公居然沒上過學,我是直到五年級才知道的,他是自學認的字。
《山海經》
外公曾是大隊書記。1994年暑假,學校組織我們寫作興趣小組10來個人到我外公家采訪他,在西邊那個涼爽的廳裡,外婆老早幫我們泡好了一大壺涼茶,桌上放了很多甜點心,我們圍坐在外公身邊聽他講時代的變遷帶來的物質變化:門前那條路,從一下雨就變泥塘的泥路變成煤渣路石子路,再變成寬闊的柏油馬路;聽他講時代變遷帶來的精神生活的變化:我們村裡從他們那一輩大部分文盲,到我父母輩出了很多高中畢業甚至有大學生,到希望我們這輩受到高品質的教育,以後有很多大學生;聽他講時代變遷讓漁民産生的變化:從貧窮腥臭沒文化被瞧不起,到自強自立,再到學習文化探索水産養殖,開始不再甘居人下。他講漁民們怎樣奮力為生計與大風大浪拼搏,講他們怎樣抓太湖裡的強盜,講他們怎樣從吃喝拉撒都在船裡到逐漸在陸地上定居,講他們怎樣慢慢吃飽肚子一點點挺起腰杆……外公侃侃而談。
作者的母親、外婆和外公在上海合影
那次的作文特别好寫。那個下午,我第一次從一個觀衆的角度仰視這位老人,少年時代的我看到,這是一位胸中懷着村民的老人。
國小時候,每次考試前,外公總是開玩笑提醒我和表姐,誰都不要穿“麻皮大衣”(麻痹大意),外公過世後再沒人這樣對我們說過。他錯過了我們考高中、考大學,他沒有看到我們戴上碩士帽的樣子,他也不知道我和表姐都走上了講台,當上了他肯定會引以為豪的教師。
作者(中)和外公、表姐在南京合影
年輕的時候他曾帶着村民掙公分,快退休的時候帶頭組建了經濟合作社,退休之後還自費做螃蟹養殖試驗,他想的就是怎樣帶着村民一起過上好日子。但是他沒看到後來那些年太湖蟹養殖銷售的輝煌,沒看到那麼多漁民都變成了有錢人。當然,如果他還在,為了保護太湖水,他肯定也會是第一個響應拆除圍養的人,他肯定會繼續幫村民謀出路。
太湖蟹養殖
1996年3月8日,外公離開了,那個晚上寒冷徹骨,後半夜突然下起了冰珠子。外公躺在那,一層層白布蓋上去,我從此再沒見過他。
外公去世前,家人不斷地跑上海北京給他買來各種各樣他愛吃的和他沒吃過的東西。去世前,他又變回了那個瘦瘦小小的“饞嘴”小老頭。
外公肯定想不到,現在我們會打個飛的跑國外吃美食,也會時不時點點手機,就把各種美味招到眼前。
這不,就像這個黑芝麻酥糖,不經意間就通過包裹到了我面前,包裝已經不是我印象裡的樣子了,但是味道依舊。
作者簡介
奚璐,江蘇吳江人,1983年3月出生。太湖邊長大的80後小婦人,喜歡胡思亂寫,兒時小漁村裡的生活從來無需想起,因為不曾忘記。對外公的思念,希望偶爾可以不經由眼淚,而是通過簡單的文字來釋放。
本文作者:奚璐
責任編輯:錢曉燕、吳英
技術編輯:吳英
圖檔來源:奚璐、館藏及網絡
“壯麗70年,我的新時代”征文啟事
一、征文主題
緊緊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以個人、家庭、吳江和國家的發展為視角,用文字生動展現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國家建設、吳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廣大人民群衆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奮鬥的精神風貌。
二、征文内容
要求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親曆、親聞,以小見大,通過個人家庭命運轉變,折射祖國發展家鄉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内容必須真實準确,嚴禁抄襲。篇幅2000-3000字左右;文稿須為原創作品,未在其他媒體刊登過,文章末尾要注明作者姓名、聯系方式、個人簡介和個人近照;能配上與文稿内容相關的照片更好。
三、征文截止時間
2019年9月30日
四、征文對象
在吳江工作、學習、生活的各界人士
五、投稿方式
1.征文以電子文稿方式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2.郵件請注明“我的新時代”主題征文字樣。
六、征文評選及錄用
吳江區檔案館對合适的征文在“吳江通”微信公衆号推出,并給予稿費獎勵。征文活動結束後,吳江區檔案館組織評委,結合文章品質和微信閱讀量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幹,錄用文章将結集出版。
〓友情提示:本次活動謝絕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