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應欽1954年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30周年與周至柔(左)黃傑(右)
在台灣心甘情願安居“冷衙門”
1950年,從内地逃往台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是在驚魂不定的緊張情緒中度過的。6月,解放軍渡海攻台的危機剛剛解除,島上便已悄悄開始了新的權力再配置設定。國民黨各派之間,已是刀光劍影。此時,一個曾權傾一時的人物在台灣卻異常平靜,他就是擔任過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何應欽。
這個國民黨軍事方面的第二号人物曆來是威風耍足,現在為何一反常态自甘沉默呢?
何應欽不是等閑人物。他1890年出生于貴州省興義縣,兩次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參與辛亥革命、護國戰争。從1924年去廣州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與蔣介石相處幾十年,他深知蔣介石的為人。
蔣介石雖然于1949年2月宣布下野,實際上仍然左右民國政局,操縱國民黨的上司大權。現在敗退台島,蔣介石重新複職。何應欽十厘清楚,長期以來,由蔣介石一手扶植的蔣經國“太子派”已成氣候,振翼待飛,必然要取元老派而代之。
何應欽知道,蔣介石對反對過他的人,隻要一遇時機,必然要進行報複。何應欽檢點平生,幾十年來,确有與蔣介石産生芥蒂的時候。是以,何應欽隻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将會導緻殺身之禍。
何應欽很長一段時間自稱“閉門思過”,深居簡出,不聞政事。在家裡,何應欽除了看書、寫文章外,還迷上了高爾夫球。蔣介石被其表面現象所迷惑,再加上蔣介石也念及多年來與何應欽的交情,考慮到他對蔣家政權多少有所貢獻。另外,何應欽年已60,且抽身自退,不能構成對蔣經國的威脅。
這樣,蔣介石雖在新政權的人事安排中将何應欽排除在外,還是給了他一個榮譽性的職務,讓他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随後,又給他一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的虛職。這兩個部門,都是蔣介石安撫國民黨元老的“冷衙門”。然而,何應欽對此安排十分感激,因蔣介石畢竟沒有拿他開刀。
為了表示他對蔣介石的感激之情,何應欽不僅心甘情願地安居“冷衙門”,而且還要抖擻精神,繼續替蔣氏政權賣命。他不斷地在台灣發表文章、演說和談話,吹捧蔣介石。
晚年懷念夫人思念家鄉
何應欽早年服務于黔軍,護國戰争時期,在昆明受傷,王文湘晝夜守護,精心照看,使他得以痊愈。
何應欽傷好後,得知這個救命恩人是貴州省長王伯群與貴州陸軍第一師師長王文華的妹妹,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善良娴淑的千金小姐。
1920年,何應欽與王文湘結婚,從此,他們比翼雙飛。
1952年,王文湘患了乳腺癌,何應欽盡其所能,積極為之醫治。王文湘的病一直延續到1978年4月23日,終于離何而逝。雖然夫人也享年82歲,但何應欽内心的悲痛卻是難以抑制的,常常禁不注老淚潸然。
除了懷念夫人外,何應欽常常流露出對往日的留念和對家鄉的向往之情。自從大陸實行開放政策後,何應欽總是拜托一些回貴州的親友及部屬,讓他們去打聽家鄉的近況。
當他聽說何家老屋經當地政府維護,依然保持舊貌,何家親人都盼望他回老家興義探親,内心十分高興。但他口頭上卻頑固地堅持所謂“三不”政策,在他人生的最後年代,對共産黨、對社會主義中國,仍然充滿恐懼與敵意。雖然如此,他思鄉與懷舊之情卻是與日俱增。盡管精神矍铄,但何應欽畢竟是高齡之人。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終因心肺衰竭而結束了他的生命,終年98歲,離百歲大壽還差2年。
何應欽逝世後,正在病中已不能行走的蔣經國釋出了“總統令”,要求“飾終之典,務從隆厚,以似崇褒”,并頒贈“轸悼耆勳”的挽額。
按照蔣經國的指令,台北各界舉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動。喪禮後,何應欽的靈柩在各要人的護送下,安葬在台北縣汐止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