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天,春雨頻繁造訪,春風夾着水汽,穿梭于城市和山野。泥土裡,一些野菜冒了尖兒,藠苗、蕨菜、艾草,還有春筍,都到了上市的時節。事實上,一年中,它們絕大部分隻在春季與人們“見面”。
3月13日農曆二月初一是瑤族節日“鳥仔節”,也稱作“趕鳥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油沐村村民陳秋靜把剛做好的糍粑插在樹枝上,然後擺在家門口和自家地裡供鳥啄食,民間傳說認為,小鳥啄食了糍粑後,就不會再去吃糧食了。做完這些後,陳秋靜背上背簍,邀上村裡的女伴們,去野外摘艾草。她們要把在春天發芽的野菜,做成大肚粑。
大肚粑是富川人民熟知的傳統小吃,不僅是夜市的常駐小吃,也是節慶時的常客,人們常在立春、驚蟄、清明、二月初一鳥仔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制作大肚粑。在春天,大自然的新鮮饋贈則讓大肚粑有了更多特别之處,把新鮮脆嫩的石榴葉、四季青、艾葉和入面團裡,大肚粑就有了春天的味道。首先,要挑選最嫩的艾葉,勤勞的瑤族婦女們善于發現隐藏在各色野草中的食材,一會兒,籮筐就裝了半滿。婦女們把摘回的艾草用清水洗淨備用後,就可以架鍋燒水了。
油沐村的瑤胞們邀伴制作大肚粑。
把艾草放進開水中反複汆燙,水中倒入适量小蘇打等堿水固色,艾草的植物清香被熱水激出,這是春天的氣味。當艾草的根莖被煮軟後即可撈出,把煮爛的艾草用手捏成團,就可放進冰箱長久儲存,一年内随時取用。煮好的艾草被倒入石臼中搗制成艾葉泥後,就可以放入糯米面團裡了。“把艾葉用開水煮熟,可以消除艾葉本身的苦澀味。”陳秋靜說。
在村裡,人們大多用自家種的糯米來做大肚粑。人們把事先研磨炒好的糯米粉摻入适量水,就開始和面,和面需要用力均勻,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成品口感,之後把艾葉泥倒入,經過糅合,面團就變成了翠綠色,和面完成後,就開始包大肚粑了。
與同樣聞名的鐘山大肚糍不同,富川的大肚粑在形狀、口感、制作方法上都有差別,大肚粑也被富川人稱為“超級大湯圓”,是以,制作手法也和湯圓差不多。油沐村有着邀伴的習俗,不管是出去遊玩還是做農活,人們往往成群結隊,做大肚粑也是如此。陳秋靜和村裡的姐妹們圍坐在簸箕旁娴熟地包着大肚粑,不知是誰開頭唱了一句瑤族采茶歌,大家就一起唱了起來。大肚粑在歌聲中一個個成型,大家聊着家常,看似心不在焉,做出的大肚粑大小形狀卻出奇的一緻,這是一種默契。“我從小就開始做大肚粑,那時跟奶奶和媽媽學,後來就和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做,不知不覺就60歲了。”陳秋靜說。日子一天天過去,村裡的時光緩慢悠遠,在一個個大肚粑裡藏着的,不僅有美味的餡料,還有互相傾注的感情。
下鍋前的大肚粑。
在寒冷的時節,富川人把做好的大肚粑下鍋後,會在水中放入糖片和生姜,或直接用甜酒來煮大肚粑,既增加口感,又能祛濕驅寒。大肚粑相容一切對味覺的想象,可以是鹹的,也可以是甜的。這次,陳秋靜準備了三種餡料。鹹的是春筍雞蛋炒肉末,她把剛去野外挖回來的春筍,剁碎後與雞蛋、肉末一起炒,鮮香撲鼻,是春季才能吃到的美味;甜的分别是花生糖和芝麻糖,用自己種的芝麻和花生制成,花生糖香甜醇厚,回味無窮,芝麻糖則細膩綿柔,與軟糯的面皮相得益彰。
沒煮完的大肚粑還可以做成青團,用粽子葉墊着,放涼吃或趁熱吃都非常美味。大肚粑融入富川人一年四季的生活,陳秋靜自己也記不清做了多少大肚粑了,她隻知道時間像手裡正織着的瑤錦,不知不覺越織越長,又像田裡的稻谷,一次次生長又豐收的輪回。
大肚粑成品。
大肚粑是老少皆宜的小吃,圓滾滾的形狀象征着團圓。冬天到了,富川人就起鍋炸粿條,春天來了,就摘艾草做大肚粑,看似簡單的民間飲食中,其實順應着季節的變化,也包含着不同的心情。
“在春天就要高高興興的,生機勃勃的。”陳秋靜笑着,又吃了一口大肚粑,“吃完了我還要做!”
記者:何沈揚 倪馳
編輯校對:鄒金珊
稽核:黃月新
總監制:莫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