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天,春雨频繁造访,春风夹着水汽,穿梭于城市和山野。泥土里,一些野菜冒了尖儿,藠苗、蕨菜、艾草,还有春笋,都到了上市的时节。事实上,一年中,它们绝大部分只在春季与人们“见面”。
3月13日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节日“鸟仔节”,也称作“赶鸟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油沐村村民陈秋静把刚做好的糍粑插在树枝上,然后摆在家门口和自家地里供鸟啄食,民间传说认为,小鸟啄食了糍粑后,就不会再去吃粮食了。做完这些后,陈秋静背上背篓,邀上村里的女伴们,去野外摘艾草。她们要把在春天发芽的野菜,做成大肚粑。
大肚粑是富川人民熟知的传统小吃,不仅是夜市的常驻小吃,也是节庆时的常客,人们常在立春、惊蛰、清明、二月初一鸟仔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大肚粑。在春天,大自然的新鲜馈赠则让大肚粑有了更多特别之处,把新鲜脆嫩的石榴叶、四季青、艾叶和入面团里,大肚粑就有了春天的味道。首先,要挑选最嫩的艾叶,勤劳的瑶族妇女们善于发现隐藏在各色野草中的食材,一会儿,箩筐就装了半满。妇女们把摘回的艾草用清水洗净备用后,就可以架锅烧水了。
油沐村的瑶胞们邀伴制作大肚粑。
把艾草放进开水中反复汆烫,水中倒入适量小苏打等碱水固色,艾草的植物清香被热水激出,这是春天的气味。当艾草的根茎被煮软后即可捞出,把煮烂的艾草用手捏成团,就可放进冰箱长久保存,一年内随时取用。煮好的艾草被倒入石臼中捣制成艾叶泥后,就可以放入糯米面团里了。“把艾叶用开水煮熟,可以消除艾叶本身的苦涩味。”陈秋静说。
在村里,人们大多用自家种的糯米来做大肚粑。人们把事先研磨炒好的糯米粉掺入适量水,就开始和面,和面需要用力均匀,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成品口感,之后把艾叶泥倒入,经过糅合,面团就变成了翠绿色,和面完成后,就开始包大肚粑了。
与同样闻名的钟山大肚糍不同,富川的大肚粑在形状、口感、制作方法上都有区别,大肚粑也被富川人称为“超级大汤圆”,因此,制作手法也和汤圆差不多。油沐村有着邀伴的习俗,不管是出去游玩还是做农活,人们往往成群结队,做大肚粑也是如此。陈秋静和村里的姐妹们围坐在簸箕旁娴熟地包着大肚粑,不知是谁开头唱了一句瑶族采茶歌,大家就一起唱了起来。大肚粑在歌声中一个个成型,大家聊着家常,看似心不在焉,做出的大肚粑大小形状却出奇的一致,这是一种默契。“我从小就开始做大肚粑,那时跟奶奶和妈妈学,后来就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做,不知不觉就60岁了。”陈秋静说。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时光缓慢悠远,在一个个大肚粑里藏着的,不仅有美味的馅料,还有互相倾注的感情。
下锅前的大肚粑。
在寒冷的时节,富川人把做好的大肚粑下锅后,会在水中放入糖片和生姜,或直接用甜酒来煮大肚粑,既增加口感,又能祛湿驱寒。大肚粑兼容一切对味觉的想象,可以是咸的,也可以是甜的。这次,陈秋静准备了三种馅料。咸的是春笋鸡蛋炒肉末,她把刚去野外挖回来的春笋,剁碎后与鸡蛋、肉末一起炒,鲜香扑鼻,是春季才能吃到的美味;甜的分别是花生糖和芝麻糖,用自己种的芝麻和花生制成,花生糖香甜醇厚,回味无穷,芝麻糖则细腻绵柔,与软糯的面皮相得益彰。
没煮完的大肚粑还可以做成青团,用粽子叶垫着,放凉吃或趁热吃都非常美味。大肚粑融入富川人一年四季的生活,陈秋静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大肚粑了,她只知道时间像手里正织着的瑶锦,不知不觉越织越长,又像田里的稻谷,一次次生长又丰收的轮回。
大肚粑成品。
大肚粑是老少皆宜的小吃,圆滚滚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冬天到了,富川人就起锅炸粿条,春天来了,就摘艾草做大肚粑,看似简单的民间饮食中,其实顺应着季节的变化,也包含着不同的心情。
“在春天就要高高兴兴的,生机勃勃的。”陈秋静笑着,又吃了一口大肚粑,“吃完了我还要做!”
记者:何沈扬 倪驰
编辑校对:邹金珊
审核:黄月新
总监制:莫国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