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嗨起來~
火鍋、串串、缽缽雞……這個5月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讓香香嘴們激動不已。一場饕餮盛宴來了!咱們雙流人不拿出點看家本領,怎麼能招待好來自全亞洲的朋友呢?從今天起,雙雙将向大家推薦不可錯過的雙流美食!
肥腸是一種愛憎分明的食物
不愛的人,搖頭擺手;愛的人,口水直流
對于愛肥腸粉的吃貨來說
雙流白家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每天6點開始熬的湯底
熬了一百多年了
——
成都出名的肥腸粉店非常的多,取名叫“白家肥腸粉”的店也很多,因為有說法是,肥腸粉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雙流白家鎮。
在雙流白家場鎮,最有名的肥腸粉,是白家高記粉腸粉。
從清朝光緒年間高家祖父高和超在民間習得制粉技藝後,在白家場鎮古橋頭,高家屋檐下開鍋設竈賣肥腸粉算起到今天,高記粉腸粉已經開了一百多年,曆經六代傳人。
從最開始的“擔擔肥腸粉”到現在的4層樓建築,這家店已經成為整個白家場鎮的地标。這個中式酒樓模樣的肥腸粉店,也被網友們戲稱為“地球上最大的粉腸粉店”。
白家肥腸粉的特點是粉絲晶瑩剔透,湯碗紅白分明,入口麻辣鮮香。
一碗資格的手工肥腸粉,工序繁雜。
店裡的師傅每天早上6點就開始熬制棒子骨高湯。
肥腸粉用的粉絲是手工打的。苕粉加面粉、水和一起放進特制的漏瓢裡。一隻手拿漏瓢,另一隻手用力往下壓,使粉像流暢的線條流到熱水中,在打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變動位置,使粉落得均勻,不會成團散落在鍋中。
滾起之後,再夾起放在冷水中冰一下,就可以撈起備用了。等到上客,再用竹漏兜裝上适量,配上小把綠豆芽,将竹漏兜放進沸騰的肥腸湯裡,順到鍋沿豎起。
苕粉起鍋,直接倒入配好調料的碗裡,再撒上幾粒肥腸,一碗熱氣騰騰的手工肥腸粉就可以上桌啦。
吃肥腸粉嘛,肥腸結子和鍋盔是少不了的!
洗淨的豬小腸打成一結結的,大鍋煮沸。冒好的粉加上兩個肥腸結,混合進鮮辣的肥腸粉湯底,一口咬下去軟軟糯糯。
一口爽口細滑的肥腸粉之後,再來一瓣酥脆的鍋盔,又脆又香,那才叫一個滿足巴适!
做一碗完美的肥腸粉
需要20年
42歲的高子茗是白家高記肥腸粉的第五代傳人。在她記憶中,從小至今,她除了上學,幾乎每天都在與肥腸粉打交道。上學時,隻要是放學或節假日,她總是在店内幫助家人打理店鋪,學習技藝。下粉、熬制肥腸湯、調制佐料……每一道工序在她的心中早已爛熟于心。
在高家父輩的言傳身教中,這碗肥腸粉曾經一度失傳。好在上世紀50年代,曾一度中斷經營的白家高記肥腸粉在第四代傳人高正榮、張華林夫婦重操舊業,才将它不斷發揚光大。
如今,店裡每天都要賣出上千碗的肥腸粉。
高子茗的兒子高亞俊是90後的“學霸”。曾經去美國留學的他,選擇了回家接手這份家族事業。他覺得,家裡賣的這碗肥腸粉,讓他感到“很榮耀”。
▲挂着“成都名小吃”的榮譽牆,是幾代人的驕傲。
40多歲的徐貴珍是店裡能操刀肥腸宴的大廚。18歲,他來到高記白家肥腸粉當學徒。最初是打雜、洗碗,然後是端菜,最後他慢慢開始學廚、掌勺。
真正做好一碗完美的肥腸粉,竟然需要20多年的時間。曾經那個簡陋街邊小攤,如今變成一個名聲在外的大産業,或許這是其中的答案。
心心念念的這一口
是回憶和故事
當然,在白家場鎮,肥腸粉不隻高記一家。
肥腸粉對這個小鎮的人來說,是他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早上一碗肥腸粉,中午一碗肥腸粉,晚上還是來一碗肥腸粉,在白家場鎮百姓的生活習俗中從未消失。
而關于白家肥腸的來曆,小鎮上的老人可以跟你話不停歇地講上一天。
白家肥腸粉是這個鎮上人們的生活、談資,也是他們的驕傲。
而對于食客來說是美食、是記憶,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
你和肥腸粉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一起來擺一下吧!
【來源:雙流融媒體中心 編輯 譚希 稽核 孫健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