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城會館|閩地特色的汀州會館

京城會館|閩地特色的汀州會館

位于前門外長巷二條46号、48号的汀州會館北館(攝影 徐飛)

汀州會館北館位于前門外長巷二條46号、48号,是福建清流人裴應章和永定人沈觀瀛共同捐建的,是為汀州八縣(長汀、清流、甯化、連城、歸化、上杭、武平、永定)旅京人士建立的同鄉試館。1984年,汀州會館北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機關。

京城會館|閩地特色的汀州會館

明萬曆十四年至十五年(1586-1587),身為京官二十餘載的清流縣人裴應章和永定縣人沈觀瀛,目睹福建諸郡縣在北京均有會館,唯獨汀州府所無的情況,深感有責任建立會館,為汀州衆多舉子來京應試提供容身之所。遂率先捐出薪俸,又邀集旅京汀州籍人士四五十人,合力捐資,向長巷二條胡同路東的居民施以仁購買舊房一座,建立汀州會館。

舊房經過修繕改造,煥然一新。其含房舍四棟,前棟名“旅萃堂”,供鄉人聚會、旅宿;中棟祀城隍神;西棟做官房,為管理人員住所;後棟較小,用作廚房。重刻《汀州會館碑記》載曰:萬曆丙戌,餘與比部觀瀛沈君謀曰:吾二人徼天幸獲侍同朝,羁旅于京先後二十年,所會館之缺也,則吾二人者按所辭其責,乃各捐俸金若幹,時适大比後諸計偕谒選暨各曹司掾史聚都下者不下四五十輩人,人鹹韪茲舉也,亦各助金若幹資,既乃蔔得在京民施以仁房間一所……碑文還記載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汀州會館為豪門所占,清初黎宣岩追回會館,并購買左右房屋重修以及道光年間又被改造的曆史:老館創于前明裴尚書淡泉、沈參政觀瀛兩公,鼎革時為豪門占據。國初黎宣岩公質官追複,嗣續購買左右房屋重建正殿及東院房,規模漸擴。道光年又改造西院房屋……

又據《閩中會館志·汀州會館》記載,清宣統三年(1911),汀州北館被某鄉人以八百兩銀子私自典當給靳姓一家。民國十年(1921),同鄉商議募捐修館,民國十一年(1922),會館得以贖回,二月改建慶雲巷房屋,四月重修西院,煥然一新。

京城會館|閩地特色的汀州會館

民國初年,福建省汀屬八縣旅京同鄉會成立,以汀州會館為會址。除對外維護旅京同鄉合法權利外,同鄉會還對會館實行民主管理,每年舉行兩次例會,報告會館事務,并将所收房租、付修房屋及其他費用的收支數額,列單公告。每兩年進行改選,選舉理事五至七人,再由理事互相推舉一人為理事長,主持日常事務。會館由此得以妥善維護。20世紀50年代以後,汀州會館(北館)改為民居。2002年,原崇文區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投資啟動了搬遷騰退和全面修繕工程。

汀州會館北館建築考究,形制獨特,是清代北京地區罕見的閩越風格建築類型。建築坐東北朝西南,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院為主院,沿街開随牆門一間,倒座兒房五間。正房五間,硬山頂清水脊合瓦屋面,原為會館祠堂,供奉天後娘娘及會館建立先賢的牌位。祠堂建築考究,梁柱門窗全部采用江南優質杉木制作,屋面坡度平緩,前廊後庑,廊内裝修為一色花格子卷簾雕花門窗,廊頂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雙象形蜀柱,梁頭镂雕出天馬、神牛等動物圖案。整體建築雕刻精湛,略施彩繪,色調素雅,形象逼真,玪珑剔透,十分精緻。東西廂房各三間,合瓦過壟脊。東西跨院各有前後兩進院落。

汀州會館南館是福建省汀州旅京人士繼福建汀州北館之後,在京建立的又一處同鄉試館,位于前門街道長巷頭條62号,後門為長巷二條43号。2013年,汀州會館南館被公布為東城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

據1943年的《閩中會館志》記載,汀州南館比北館遜色不少,當時因北館稍狹,不敷居住,故添購南館,等于北館之附庸,多住京官的眷屬。

汀州會館南館建有正殿一座,殿中匾額上書“樾蔭天南 宣統二年立”,後因館舍出租,匾額已遷移散失。汀州會館南館内楹聯繁多,其中有一楹聯語句暗藏“汀州會館”四字,上聯曰:“汀浦遊春,會文修藝”;下聯曰:“州裡選秀,館士翹材”。

會館建築坐東北朝西南,為一路正院,兩側附帶兩跨的格局,均前後兩進院落。沿街大門一間,倒座兒房西三間、東五間。正路中部正殿三間,合瓦過壟脊,前檐為吞廊。随梁是雙象耳蜀柱,梁頭有天馬、神牛等多種雕飾。原殿内供奉硬木雕刻的文曲星像,另有“樾蔭天南”匾額、石刻等文物,今均已散失。其餘各部配置設定房在一定程度上翻改。原後門及倒座兒房屋面已改造,門額上原有“汀州會館”字樣,現已無存。

近代以來,汀州會館還曾是民主革命活動的集會場所。清末,旅京的客家人劉映奎、雷煥猷等曾在這裡居住,積極參加辛亥革命運動。1931年在汀州會館内,地下黨員還曾在這裡秘密接頭(此據王克昌《宣南革命活動追述》記載)。

文字及部分圖檔資料來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

組織編寫的《老北京述聞·京城會館》卷

《閩地特色的汀州會館》一文

寫于2019年

作者劉文豐系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副研究館員

部分圖檔來源:

尋古訪幽微信公衆号(侵删)

如若轉載,請背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