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城:培田古村落

來源:龍岩市人民政府網

連城:培田古村落

培田古村落位于連城宣和鄉,其建築群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書院組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05年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被譽為“民間故宮”、“客家莊園”。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耕讀為本”的客家精神,成就了培田八百年的輝煌。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書院、二道跨街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構成了緊密有序、錯落有緻、布局科學合理的培田古民居建築群,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築特點。“九廳十八井結構”與永定土樓、梅縣圍垅屋并稱為客家三大建築奇葩。

中文名培田古村落

景區萬園13.4平方公裡

榮譽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中國十大最美村鎮、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特殊景觀旅遊名村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50元

建議遊玩時長半天—1天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簡介

景觀

  培田坐落在宣和鄉境内,冠豸山、筆架山、武夷山餘脈三道綠色重巒逶迤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如三龍懷抱;村外的五個山頭,則似五虎踞護。清澈似玉的河源溪環繞着以“九廳十八井”為代表的古建築群。别緻的山水地形及錯落有緻的古建築布局,讓遊人感受到這是一個沒有圍牆的美麗莊園。

  早在明、清時期,培田便是長汀連城兩縣官道上的驿站,同時又是汀州府、漳龍道竹、木、土紙及鹽、油等日用百貨的水陸中轉站。清代郵傳部官員項朝興為此在“至德居”題聯:“庭中蘭蕙秀、戶外市塵嚣”,如實描述了當時培田村庭内的優雅和街市的繁華。正是培田鐘靈毓秀的環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客家先祖長期耕讀為本和勤勉立業的精神,使得他們曆經數百年風雨,建立了培田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空前鼎盛的經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明清客家鄉土建築群。

  培田古民居建築群由30餘幢高堂華屋、2l座古祠、6個古書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村口當道的“恩榮”牌坊巍巍矗立,這是光緒皇帝特賜其禦前值殿侍衛培田人吳拔祯的榮耀。它與村尾吳昌同得聖旨所立“樂善好施”坊遙相輝映,顯示着培田過去文武競秀、積善餘慶,進村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曆史輝煌。牌坊一側緩緩轉動的水車,頻頻擊點的水碓,卻似一個曆經滄桑的老人,在向遊人訴說着培田客家先祖創業的艱辛。

  過了“恩榮”牌坊,則可看見飛檐翹角的文武廟、雲宵庵、文昌閣等古建築。它們掩映在古槿蒼楓中,門前春有紫玉蘭、夏開紫荊花、秋來菊花盛、冬日見寒梅,四季幽谷蘭香,香樟白楠遮蔽,山羊、白鹇作伴,讓人流連不已。文武廟上祀文聖孔子,下祀武聖關羽,文武同廟,被譽為客家一絕而揚名中外。雲宵庵的一口鐵鐘,由吳、鐘、雷等五姓先祖鑄造于明朝萬曆年間,以木撞擊,聲聞十裡。法國遠東研究所勞格文博士把這當作研究畲、漢聚居的曆史文物。登上文昌閣,則清風送爽,溪水如練,溪底黃沙粒粒可數,水中遊魚追逐嘻戲,兩岸煙、稻、薯、菜碧綠油光,讓遊人在秀色風光中心曠神怡地走進輝煌的古村落。

  民居群以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為代表,占地都在60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廳十八井”。“大夫第”因主人吳昌同榮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稱“繼述堂”。此堂建于1829年,曆時十一年,占地十一畝,于1840年建成。廳高堂闊,宴請120張桌客可不出戶。其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别”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采風、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傳,采茶、賣魚、借傘、過檀溪等梁花、枋花幅幅藏典故、呈吉祥。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築。科學的布局規劃,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藝,使法國一位建築博士三臨考察,稱贊它是“建築工藝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衍慶堂”為明代建築。其建築結構與“大夫第”大體上同,但門外荷塘曲徑,門前石獅威鎮。一對門當戶對,與北京四合院門前設定相差無異,展現了中原文化的傳承。“門當戶對”蘊含陰陽組成乾坤,男女譜寫人文。女性喻吉祥,田丁表興旺,男女和合,家業興旺,萬代興隆。其理念喻示着客居異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對宗族瓜瓞延綿的展望和追求。

  “官廳”原稱“大屋”,為吳氏接待過往官員而稱“官廳”,相傳為吳純熙挖八窩金窖而建。它高牆聳立,四圍封閉,牆内特開寬約三尺水圳,專供婦女洗滌。“官廳”屬“九廳十八井”結構,但布局為前塘後閣式五進廳。前設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廳十八井,井井水歸塘”之緣,與徽派建築“四水歸堂”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盡财源滾滾來”。内外宇坪特别寬闊,為武官下馬,文官停轎而設。外門、廳門橫批“業繼治平”“鬥山并峙”,表達主人不僅有繼承前人治國平天下之志,而且有開啟後人文武競秀局面之願。外坪、内坪各立一對青石雕鑿旌表,為乾隆九年歲進士吳镛、吳鑒所立。乾隆二十八年,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岚巡視汀州府,聞說宣河培田村以“文墨之鄉”飲譽汀連,懷疑小小山村是否徒有虛名,于是以縣教谕裝扮停轎官廳暗訪培田。幾經波折,終被官廳“業繼治平”“鬥山并峙”“蛟騰鳳起”等氣貫長虹的楹聯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實的文化涵養所震撼。“官廳”布局獨特,設計精巧。正廳設定“泰階”,對不同級别的官員有不同的限制和規定,毫不遮掩地展現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中廳隔扇“丹鳳朝陽”“龍騰虎躍”“王侯福祿”“孔雀開屏”均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八寶”“鯉魚跳龍門”則為鎏金浮雕。梁柱間、桎枋間的雕花,全為雙面對稱镂空雕。其工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後廳為宗族議事廳。左右花廳則專供主人休閑會友。樓下廳為學館,樓上廳為藏書閣,曾藏有萬餘冊古籍,可惜文革時期付之一炬。中央紅軍北上前的溫坊、松毛齡戰役中,“官廳”成為紅軍的指揮部,朱德、彭德懷、譚震林、林彪、羅炳輝等在這裡出席過重要軍事會議。戰鬥結束,紅九軍團即由此出發。培田成為紅軍長征前夕的一個出發地。

  以那條千米古街為界,分布在内側的大多是祖祠。由村口上數有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揚公、衡公、久公、在崇、畏岩、樂庵、錦江、南村、文貴等三十餘座祖祠,現儲存較完好的有21座。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築特征是十分注重門廬構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鬥拱壘撐立石柱雕梁,架飛檐翹角,安紅門畫彩棟,懸金字牌匾,繪木壁漆畫,極為富麗堂皇。如繼承北京午門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筆彩繪“三娘教子”“狀元遊街”圖,線條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調經久不褪,稱得上是難得的珍品。大門外欄内檻,廂廊左繪獬豸,右畫麒麟,寓公正、吉祥、聚财之意。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種精神追求。

  在培田古建築體系中,書院群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與培田客家先祖強調唯耕唯讀兩條正道,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圖”的理念,懷抱以科學、知識改造自己,改造自然,忠以報國,孝以持家的理想是分不開的。明朝成化年間,在培田這個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吳祖寬伐木割草,創辦“石頭丘草堂”,聘進士出身的謝桃溪“課二三弟子以讀詩書”,校園雖小,卻是“開河源十三坊書香之祖”。由于培田先祖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教育理想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使“石頭丘草堂”逐漸擴大建築面積,吸收更多的生源,加上它的課程設定廣泛而有深度,使它最終成了著名的“南山書院”。此書院從順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養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到五品7人,最高者達到三品。明代兵部尚書裴應章考察後感慨萬千,揮筆贈聯:“距汀城郭雖百裡,入孔門牆第一家。”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則稱贊南山書院說:朱熹講學的鹿洞鵝湖也不過如此啊!明末,作為“宣河裡六圖三甲”的培田村,增開了“十倍山書院”“雲江書院”“紫陽書院”“等天學堂”;到清末,則發展為文有“南山書院”,武有“般若堂”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另外,培田先祖沒有忽視對婦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間實際技藝的承傳。他們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樓”。“容膝居”成為三朝宗族婦女學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學習文化,而且“可談風月”。“修竹樓”以交流技藝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藝大都源傳于此。紀曉岚在培田文人秀士的陪同下參觀了這些書院,耕讀傳家的中原遺風使他撥開眼前重山,把培田與紫禁城連了起來,揮毫題下“渤水蜚英”題匾,成為培田千塊名人名匾之一。可以說,明清時期培田學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嚴,全國罕見。謝桃溪、邱振芳、曾瑞春等名師則在這裡培育了吳昌同、吳拔祯、吳暾等數以百計的人才而流芳千古。

  培田的古建築,大多座西北、向東南,前朝筆架,後靠卧虎,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術數觀念密切相關。它既秉承明代法式,又相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開間、進深更大,做工追求藝術及造形美,布局講究舒适、安逸,并考慮官、商用途。室内裝飾,在設定明牆、漏窗、花圃、魚池講究藝術美的同時,更配以宣傳儒家文化道德的書畫,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突出四維八德,強調以德治村,以德持家。正因為科學的布局,精巧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培田古建築群被專家譽稱為“民間故宮”、“中國客家建築奇葩”。它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精神家園,它是中國近幾百年人文的活文庫,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