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1944年6月10日,淩晨。此時的豫西靈寶畢家砦之上,中日兩軍官兵正在反複地激烈厮殺。為了奪取該處陣地,日寇不斷地發射炮彈轟擊中國守軍的陣地。頻頻升起的照明彈,把黑夜照成了白晝。炮擊過後,日軍步兵貓着腰,跟在自家的坦克後,向着中國守軍發起新一輪的攻勢。

面對日寇如此犀利的攻勢,駐守該地的第106師317團2營獨木難支,無力支撐。防線很快便被日寇撕開了一道缺口。就在整條防線即将分崩離析之際,一聲聲呐喊突然從後方傳來。原來是援兵!隻見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揮舞着手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殺敵報國的時刻,就在此時!”在他的鼓舞下,這群衣着破爛、疲憊不堪的戰士,再一次爆發出駭人的勇氣。對坦克,他們用燃燒瓶;對步兵,他們用刺刀,甚至用拳頭與來犯之敵拼死搏殺。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一時之間,氣勢洶洶的日寇,被這群“不要命的瘋子”打的措手不及。剛剛占下沒多久的陣地,也被中國守軍又一次奪了回來。不死心的日寇在炮火支援下又接連發起數次攻勢,卻是輪番敗下陣來,原本岌岌可危的防線,在這位軍官的指揮下又一次固若金湯!

官兵們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數發炮彈便命中了前沿陣地。軍官的左肩負了傷,但他斷然回絕了衛生員的請求,誓不下火線。日寇的攻勢越加瘋狂、猛烈,增援還不斷地趕來。而守衛這裡的中國将士倒的倒,傷的傷。在混亂的戰況下,軍官的右肩又被一發槍彈所貫穿。但他仍強忍傷痛,僅僅是包紮了幾下便繼續指揮。為徹底消滅那個“穿着破舊大衣的軍官”,日寇調來了狙擊手。兩槍過後,這位名叫王劍嶽的中國将領倒下了。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王劍嶽,本名王師。生于1906年湖南澧縣。原本隻是一心想在家鄉當一名教書先生。但19歲那年,面對列強橫行、軍閥當道的亂世,他毅然選擇投筆從戎,輾轉多次後來到廣州,後入學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期間,他攻理論、學兵法,成績乃佼佼者之列。1927年畢業離校時,這位青年軍官對自己的同學說:“革命之洗禮、主義之熏陶,校長之訓誨,謹記于吾心。倘若不達報國夙願,吾輩誓死不歸!”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王劍嶽先後擔任過連長、營長。在中原大戰中身負重傷。但傷愈後便選擇歸隊繼續服役。淞滬會戰爆發後,他率領陸軍第1師2旅4團3營,在楊行一帶阻擊日寇。9月11日,日寇以30多架飛機為支援,伴随軍艦,以2000多人的兵力,配以裝甲車,同時實施海陸空并進,對楊行發起全線進攻。在中國軍隊的節節抗擊之下,日寇最終被逐退。次日,不死心的日寇以200餘門火炮展開炮擊。随後配以裝甲車,奪取了第4團在東王宅的陣地。見此情形,第4團随即連夜召開作戰會議,要求組建“敢死隊”,重奪失地。身為營長的王劍嶽果斷報名參與。截止17日,楊行一帶的陣地四失四得,我軍官兵傷亡高達80%。而主攻的第4團中,李友梅團長壯烈殉國,王劍嶽也身負重傷。《上海時報》甚至稱“楊行血戰,全鎮焦土。”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再次負傷的王劍嶽,在養傷時曾歸家探親。同時,他還在澧縣宣揚抗戰精神,動員當地青年參軍報國。1938年秋,他被晉升至團長。随後,又先後出任過42軍191師補充1團團長、42軍48團團長、中央陸軍學校第7分校17期總隊邊區大隊長等要職。

1941年5月,王劍嶽轉調至第28師82團。一上任,師長王應尊便告訴他:這個團内部嚴重不團結。希望你上任後,能鎮得住這幫“歪風邪氣”!”而王劍嶽一上任後,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師長沒看錯人:他親下基層,一個連一個連的探訪,與連長、排長親自談話,了解官兵狀況;同時,還撤銷了多個不務正業的軍官。短短2個月的時間,曾經吊兒郎當的“問題團”,在王劍嶽的管理下,竟成了第28師裡軍容、紀律、思想最好的部隊!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1944年5月,王劍嶽晉升第57軍8師少将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此時,日寇正籌備發起打通大陸陸上交通線的“一号作戰”(即豫湘桂會戰)。得知此後的王劍嶽随即率部自陝西出發,駐防豫西靈寶一帶。在他的指揮下,8師成功地挫敗了日寇多次攻勢。

進入6月,王劍嶽得令進攻陝州。6月2日,他利用敵軍兩支防禦部隊換防漏洞,冒雨向日寇發起突襲。潰不成軍的日寇退至五原村,随後,王将軍親自領着第24團向五原村發起進攻。不料,日寇的援兵迅速抵達。眼看着進攻部隊就要被日寇反吃掉,王劍嶽不懼生死,親自掩護部下後撤,最終安全脫身。次日,在炮兵的支援下,第8師再一次展開攻勢,不懼日寇援兵,在五原村與日寇反複沖殺,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甯死不退。此戰後,第8師官兵原有的9700人,打得隻剩1200人。一個師的兵力,愣是打的就剩半個團!

一位少将軍官帶頭沖在最前,舉槍高呼:大丈夫舍生取義,就在此時

6月5日5時,日軍第7師團再次配以坦克向第8師陣地發起攻勢。在一番苦戰後,第8師官兵第23團以5個連的戰士全部陣亡代價,将日寇拖至6日淩晨,才得到了友軍第106師換防。

而開篇的那一幕,則正是發生于此地。106師接防不久,陣地就被日軍突破,王劍嶽見狀,遂親率麾下100餘人返身再戰,不幸犧牲,時年38歲。如果要以什麼來為這名抗日志士作紀念的話,這首詞應當再好不過:“投筆從戎屢洗禮,抗日沙場獻忠魂。不達報國之夙願,誓死殺敵永不歸。

本文作者:勞倫斯,“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于抄襲洗稿者,都将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衆号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機關任職,緻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争行動有個人獨到的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争》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号名亦為“這才是戰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