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物聯網跟宇宙有啥關系?

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物聯網跟宇宙有啥關系?

宇宙大爆炸和物聯網——這恐怕是我看到過學科跨度最大的一個演講。話題的分享者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發展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由于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他在 2006 年分享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今天,在由 b12 主辦的萬物互聯創新大會中,喬治·斯穆特分享了他對宇宙起源和發展的最新研究,借助探測器、強大資料庫以及計算機對探索宇宙形成了自己對于宇宙存在的了解,他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萬物互聯的存在體。

斯穆特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物聯網,因為宇宙能夠完美地追蹤内在所有物質的狀态、物質。除了黑洞以外,沒有任何的物質能夠脫離與宇宙整體的連接配接。不過即使是黑洞也并非絕對獨立的存在,黑洞同樣能夠提供構造物質所需要的資訊。相比我們能接觸到的智能裝置,宇宙的互聯更加強大,但兩個系統互相聯系的方式是類似的。

喬治·斯穆特以宇宙大爆炸産生的殘留物為基礎,對宇宙的起源和發展展開研究。他表示,宇宙的研究以及大資料,都是依靠對世間萬物進行精确追蹤和互聯得以實作的。

以哈勃望遠鏡為例,哈勃望遠鏡能夠記錄時間和空間兩個次元的資料,這樣的資料既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星系的樣貌,也能夠精準地追溯星系的曆史。相比哈勃望遠鏡,空間微波背景探測器可以 360 度地探測宇宙空間,這些技術帶來的資料,是現在與未來宇宙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礎。

根據精确測量,宇宙的曆史約為 138.2 億年。然而在短短的 100 年内,這樣一個複雜空間的局部就被人類利用計算機模拟出來了。宇宙與人類的計算機、資料庫一樣,都是不斷發展的。

處于胚胎期的宇宙、星系非常渺小,但是在短短的數十萬年,處于胚胎期的星系就能夠發展成為成熟的星系,甚至出現生命。同樣,我們現在擁有的計算機、資料庫甚至無處不在的智能裝置都是像宇宙一樣不斷發展的。這些科技成果的發展可能是人為促進的,也可能是像“深度學習”一樣由機器、資料庫自主推進。

斯穆特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例,對宇宙和人類科技的“演進“進行了論述。借助可以探測 360 度空間的探測器,人類現在可以追溯一千億個星系。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資料庫,探測器、研究者可以在任何時候往資料庫中添加資料,并且實時模拟宇宙的演進。這與人類智能裝置、網際網路的發展是非常相似的。

在主題演講的最後,斯穆特回答了一些網友的提問:

發展越來越快的人類計算機能否完全模拟宇宙?

針對這個問題,斯穆特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不過他也指出,科研人員仍然需要更加強大的資料庫和計算能力,通過這些技術支援實作更大尺度的模拟。

假設宇宙是個程式,那麼宇宙程式輸入的資訊來自哪裡?

斯穆特認為即使這個“程式”的規模、體量以及計算能力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實際輸入的”資訊“、”資料“仍然來源于最簡單的自然規則。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4-1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