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人工智能遇上物聯網

當人工智能遇上物聯網

+

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都持一緻觀點的東西,它确實值得關注。

這三人最近均發出警告,要人們警惕人工智能(ai)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世界上最重要的實體學家之一霍金指出,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可能導緻人類的滅絕”。paypal、特斯拉(tesla)和spacex等多家有影響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馬斯克,則将人工智能描述為我們人類“最現實的威脅”,認為開發人工智能類似于“在召喚惡魔”。微軟聯合創始人蓋茨對科技略知一二,也非常擔心機器有朝一日可能會變得太聰明,以緻于我們人類無法控制。

這些人類最聰明的大腦在擔心什麼?人工智能被廣泛地描述為計算機系統模仿或模拟人類智能行為的能力,包括語音識别、視覺感覺、做出決策和翻譯語言等等。從超級計算機“深藍”擊敗當時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到超級計算機沃森(watson)戰勝美國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的兩位冠軍選手,都是人工智能突出的例子。科幻電影中,派克·瓊斯 (spike jonze) 執導的電影《her》,描述了由傑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扮演的男主角與他的作業系統墜入愛河的故事;即将推出的電影《chappie》,其主角是一台被盜的機器人警察,他被重新程式設計,能做出有意識的選擇,并有人類情感。

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引發人們擔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機器具有自主行動而無需人工幹預的能力。這可能表現在計算機在面臨障礙物或某些限制時,能為自己重新程式設計。換言之,是計算機能夠自主思考并相應地采取行動。

不用說,對人工智能以及它可能帶來的變化,科技領域有些人持有更加樂觀的觀點。《連線》(wired)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認為,未來的機器人不會像《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hal 9000那樣,是個類人的天才。凱利看到的是一個更加平淡的世界,人工智能更接近亞馬遜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服務:一種廉價、聰明、實用的工具,同時也非常無聊,因為它隻會在我們生活的背景中運作。他表示,人工智能将激活惰性物體,就像100年前電力曾經做到的那樣。他還指出:“我們以前曾将一切東西電氣化,現在我們将讓它認知化。”而且,他認為下一波1萬家初創公司的商業計劃很容易預測:“選擇x,添加ai。”

雖然他承認對人工智能有所擔憂,但他認為:“随着人工智能發展,我們可能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它們擁有意識——我們最優質的人工智能服務,将在宣傳中突出無意識的特點。”

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非凡進步的同時,物聯網(iot)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物聯網可以被概括地描述為無數物體、動物,甚至人與網際網路實作無線連接配接。這些“節點”可以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發送或接收資訊。有人估計,到2020年,接入物聯網的裝置将多達500億台。目前,這些智能裝置的例子包括nest恒溫器,具有wifi功能的洗衣機,以及日益互聯的汽車。後者憑借内置傳感器,可以防止車禍,甚至為您提供泊車服務。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十分關注物聯網的安全和隐私問題,為此召開了一場公開研讨會,并釋出了一份報告,敦促公司改進資料“烤入(bake in)”程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料的收集,確定在新的網絡環境中赢得消費者的信任。

“web 2.0”概念的發明者蒂姆•奧賴利(tim o’reilly)認為,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目前為止最重要的發展成果。他認為,物聯網這一名稱有誤導作用——真正的物聯網是“關于人類機能的增進”。奧賴利指出,我們應該“希望我們的裝置能夠通過各種方式預見我們的下一步行動”。對此,他利用谷歌的智能個人助理google now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是以,當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嵌入式裝置連接配接到人工智能機器會發生什麼?人工智能+物聯網=?是否正如我們所擔心的,這将意味着文明的末日?具有自我程式設計功能的計算機,将向我們在日常物品中植入的晶片發送惡意指令?或者這隻是另一個颠覆性的時刻,類似于蒸汽機或原子能的利用?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自身進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并沒有什麼值得過于擔憂?

答案可能存在于一些關于意識的新思維。作為一個概念,以及一種體驗,意識已經被證明非常難以确定。我們知道,我們都擁有意識(或者至少我們這樣認為),但科學家無法證明我們擁有它,或者更确切地說,無法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以及是如何産生的。

在字典上,意識被描述為人們處于清醒并意識到我們自身存在的狀态。這是一個以感覺、情緒和思維為特征的“内部認知”。

就在20年前,澳洲一位不起眼的哲學家大衛·查默斯(david chalmers)提出了後來被稱為“意識研究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引發了哲學界的争論。他問道,我們大腦中的灰質是如何給人們帶來神秘的體驗。是什麼讓我們與其它東西不同,比如說,一台非常有效、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并且,是否隻有我們人類才有意識?

一些科學家提出,意識是大腦的一種幻想。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們将永遠解不開意識之謎。但也有少數神經科學家表示,我們可能最終能夠弄清楚意識是什麼,隻要我們接受這樣的觀點:有朝一日計算機或網絡将擁有意識。

在《衛報》一篇被廣泛轉載的文章中,作者奧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描寫了查默斯等人提出的這樣一個觀點,即宇宙中所有東西都可能(或潛在地)擁有意識,“隻要它包含的資訊實作充分地互聯群組織化。”是以,一部iphone手機或一台恒溫器也可能有意識?并且,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隻是“意識網絡(conscious web)”的一部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作家詹妮弗•科布·克雷斯伯格(jennifer cobb kreisberg)為《連線》撰寫了一篇有影響力的小文章:一個以大腦覆寫着自己的地球(a globe, clothing itself with a brain)。在這篇文章中,她介紹了一位鮮為人知耶稣會教士和古生物學家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研究成果,他在50年前描述了一個全球性的思想圈,所謂“單一組織有活力的統一”,包含着我們集體的思想、經驗和意識。

德日進把它稱為“智力圈”(nooshphere)。他認為在進化階段上這超越了我們的岩石圈(實體世界)和生物圈(生物世界)。事物通過資訊實作連接配接,無論該事物是由神經元或電子組成的,就會産生意識。德日進認為,由于神經連接配接多樣性的增加,進化将産生更大的意識。或正如grateful dead樂隊作詞人、網絡倡導者和德日進的信徒約翰·p. 巴洛(john perry barlow)所說的:“随着網絡空間的拓展,我們實際上硬性地連接配接成集體意識。”

是以,也許對于人工智能我們不應該感到如此驚慌。也許不僅僅人工智能和新興物聯網領域即将迎來突破,我們對意識本身的了解也将迎來突破。如果我們能夠解決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目前面臨的隐私、安全和信任問題,我們可能會讓進化程序實作曆史性地飛躍。也許德日進有關互聯“思想層”的非凡願景,正在網際網路上得到實作。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2-2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