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綠洲 鳥飛魚躍
——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故事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袁 琳 通訊員 李 鵬 楊曉佼
今年年初,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迎來了3名新“客人”——黑頸、靴隼雕、小濱鹬。
緣何說“又”?因為近年來,保護區不斷迎來未曾謀面的鳥類“客人”,造訪保護區甚至定居的鳥種類總數年年重新整理,最多的一年新增22種。
憑借高品質的紅樹林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優勢,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準許為中國唯一的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國際紅樹林示範區。近日,記者走進碧海綠洲、鳥飛魚躍的保護區,醉享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生态故事中。
鳥的故事:
貴客紛紛來造訪 饕餮大餐群鳥歡
保護區的故事,是由3隻短嘴小型水鳥開始訴說的。
去年12月27日,保護區的從業人員唐上波開展日常鳥類監測時,在草地中發現了3隻小型水鳥,并拍下一組照片及視訊。後經廣西大學林學院蔣愛伍教授鑒别,确認為罕見鳥類——白眉田雞。
白眉田雞的标志性特征是有橄榄褐色穿眼紋,其上方有一白色眉紋,下方也有一白色斑紋,主要居住地是東南亞及澳洲北部,在中國很難覓其蹤影。從目前國内的記錄次數看,廣西記錄次數算比較多,但也僅有3次。
如此“貴客”造訪,讓全國的愛鳥人趨之若鹜。得知保護區首現白眉田雞,正在重慶觀鳥的網友“庭草”,當晚就飛抵廣西直奔保護區。此後半月每逢周末,各種“長槍大炮”架在田埂上,一旦發現鳥兒現身覓食,就是一陣“狂轟濫炸”。
這個位于我國大陸最西南端的保護區,處于“亞洲東部沿海”鳥類遷徙路線和“中西伯利亞-中國中部”内陸鳥類遷徙路線的通道上,是國際候鳥的中繼站,每年經過或飛抵保護區越冬的鳥類超過10萬隻。
綠洲碧波群鳥飛,是保護區的經典鏡頭。2月中旬,保護區榕樹頭地帶,即便處于退潮觀鳥的不利時機,我們的鏡頭所向之處,記錄的也都是明信片般的美景。
保護區内的珍珠灣區域,生長着我國大陸海岸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木榄純林和老鼠勒群落,是典型的海灣紅樹林和罕見的平均海平面以下大面積紅樹林。
良好的生态系統孕育了更加豐富的物種,大型底栖動物達155種、魚類58種。這片在我國西南海上邊界築起的綠色生态屏障,俨然成為各類水禽飛鳥的“天堂”。
“去年10月,一群從北方飛來中轉的黑翅長腳鹬,剛到保護區時身瘦毛黯,經過十幾天的‘饕餮大餐’,變得體健羽亮。”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蘇搏說。
北侖河口保護區迎來的“貴客”越來越多。目前鳥類達278種,是2010年的1.5倍,數量規模居全國紅樹林保護區前列。其中多次出現的勺嘴鹬,全球種群數量少于100對,瀕臨滅絕;2014年發現的黑臉琵鹭,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2016年造訪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填補了廣西鳥類記錄的空白。
人的故事:
衛士堅守不争鋒 結友隻為聚衆力
故事的主角從鳥轉到人,必定不能錯過在全國觀鳥圈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廣西“鳥人”——唐上波。
唐上波肩負着保護區鳥類監測工作,十多年如一日地關注着鳥兒。
2月12日10時許,因處退潮潮位,鳥群飛向灘塗深處覓食,并非觀鳥的好時機。驅車行至防城港江山鎮新基村,唐上波停車遙指200米開外的蝦塘說,那邊有鳥。我們順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卻什麼也沒找着。
他下車從後廂取出“一短槍一長炮”,并架置妥當。借助高倍望遠鏡,我們看到了整齊排列在蝦塘周邊的黑翅長腳鹬,蔚為壯觀。數了數,果然如他所估計的有300多隻。
一路上,唐上波先聞聲辨鳥,再讓我們用望遠鏡确認,無一失誤。
“拍鳥成了習慣,哪天不拍,就覺得失魂落魄。”工作養成習慣,變為興趣,保護區内278種鳥,唐上波拍攝到的就有近200種。
正是這種苦中作樂、精益求精的精神成為傳承,保護區管理處老中青從業人員,個個都能将日常工作繪聲繪色地講述成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不是他們,是翻飛的鳥兒、遊弋的魚蝦、蔥郁的紅樹林、可愛的志願者……但這枚歌頌“堅守”的獎牌,應頒給這群默默守護着紅樹林的衛士們。
衛士們低調但不孤獨,“要把這片公衆資源保護好,單靠自己的力量很困難,必須搞得朋友多多的、破壞分子少少的。”蘇搏形象地稱之為“找朋友”。
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活動,保護區管理處交了很多“朋友”。周邊村屯、社群的群衆參與到保護管理中,還自發組建起護衛隊定期巡邏;各機關機關、科研機構、學校、企業、部隊官兵等各界人士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共同開展保護區生态恢複工作。
保護區内再也聽不到槍聲;違建蚝柱和捕鳥網被拆除;破壞紅樹林的行為再隐蔽,也會被群衆舉報;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前來開展研學活動……
多年來,保護區内的紅樹林、海草床、濱海過渡帶植物三大生态系統及相關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恢複。紅樹林有林面積從保護區成立之初的1200多公頃增加到1300多公頃,海藻床面積從50多公頃增加到90多公頃。
水的故事:
水淨泥肥魚蝦喜 風浪遇樹轉溫柔
春日暖陽下,我們沿着棧道鑽入珍珠灣紅樹林。隻見一棵棵紅樹間的淤泥上,密密麻麻布滿小洞,不時見灘塗魚跳來跳去,“嘚-嘚-嘚”,類似彈舌的聲音不絕于耳。
“這是淤泥裡的鼓蝦發出的聲音。”做灘塗樣方采集研究資料的姑娘湯喬覺得,這是最美妙的音樂。
湯喬是保護區科研室的從業人員,日常為了取樣,要徒腳走入泥濘的紅樹林中,用扁擔把每桶25公斤重的取樣泥挑出,然後沖洗污泥,把生物挑揀出來。據監測,保護區生态監控區潮間帶底栖動物平均每平方米有462.4個,“生物多樣性非常突出。”湯喬說。
海草床和紅樹林是海洋動物覓食、繁殖和生長的重要栖息地。“海草床本身是近海海水的生物淨化場,而紅樹林也對海水水質有淨化功能,是以保護區的各區域都是一類水質。”蘇搏說,紅樹林繁茂,底栖生物和魚類豐富,足以證明保護區水質好。
根據國家《2016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公報》,廣西海水水品質優良率平均為85%以上,在大陸沿海省區近岸海域水質排名第一。這一成績,離不開紅樹林天然“淨化器”的作用。
紅樹林還被人們稱為“海岸衛士”“造陸先鋒”,具有很強的抗風防浪護岸能力。“還記得,2004年那場震驚世界的印度洋海嘯中,突如其來的災難侵襲了普漁村,172戶人家卻幸運地躲過一劫,就因為附近的海岸線上有一片茂密的紅樹林。”保護區負責宣教工作的羅正順說。
驅車保護區管轄範圍内,随眼可見蝦塘點綴,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的後面就是一口大蝦塘。幾十年來,這些蝦塘在紅樹林的庇護下,從未遭受台風海浪的侵擾。各類鳥兒也悠然自得地落腳于這些為人類創造經濟價值的人工水體邊。
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由于廣西紅樹林天然林的保護十分嚴格,數量和品質令人羨慕,其面積和海岸線每公裡分布的面積傲居全國之首。“紅樹林是大自然對廣西沿海城市的特殊恩賜。”蘇搏說,對待破壞紅樹林的行為必須“零容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