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绿洲 鸟飞鱼跃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故事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李 鹏 杨晓佼
今年年初,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迎来了3名新“客人”——黑颈、靴隼雕、小滨鹬。
缘何说“又”?因为近年来,保护区不断迎来未曾谋面的鸟类“客人”,造访保护区甚至定居的鸟种类总数年年刷新,最多的一年新增22种。
凭借高质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优势,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为中国唯一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国际红树林示范区。近日,记者走进碧海绿洲、鸟飞鱼跃的保护区,醉享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生态故事中。
鸟的故事:
贵客纷纷来造访 饕餮大餐群鸟欢
保护区的故事,是由3只短嘴小型水鸟开始诉说的。
去年12月27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唐上波开展日常鸟类监测时,在草地中发现了3只小型水鸟,并拍下一组照片及视频。后经广西大学林学院蒋爱伍教授鉴别,确认为罕见鸟类——白眉田鸡。
白眉田鸡的标志性特征是有橄榄褐色穿眼纹,其上方有一白色眉纹,下方也有一白色斑纹,主要居住地是东南亚及澳洲北部,在中国很难觅其踪影。从目前国内的记录次数看,广西记录次数算比较多,但也仅有3次。
如此“贵客”造访,让全国的爱鸟人趋之若鹜。得知保护区首现白眉田鸡,正在重庆观鸟的网友“庭草”,当晚就飞抵广西直奔保护区。此后半月每逢周末,各种“长枪大炮”架在田埂上,一旦发现鸟儿现身觅食,就是一阵“狂轰滥炸”。
这个位于我国大陆最西南端的保护区,处于“亚洲东部沿海”鸟类迁徙路线和“中西伯利亚-中国中部”内陆鸟类迁徙路线的通道上,是国际候鸟的中继站,每年经过或飞抵保护区越冬的鸟类超过10万只。
绿洲碧波群鸟飞,是保护区的经典镜头。2月中旬,保护区榕树头地带,即便处于退潮观鸟的不利时机,我们的镜头所向之处,记录的也都是明信片般的美景。
保护区内的珍珠湾区域,生长着我国大陆海岸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木榄纯林和老鼠勒群落,是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和罕见的平均海平面以下大面积红树林。
良好的生态系统孕育了更加丰富的物种,大型底栖动物达155种、鱼类58种。这片在我国西南海上边界筑起的绿色生态屏障,俨然成为各类水禽飞鸟的“天堂”。
“去年10月,一群从北方飞来中转的黑翅长脚鹬,刚到保护区时身瘦毛黯,经过十几天的‘饕餮大餐’,变得体健羽亮。”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苏搏说。
北仑河口保护区迎来的“贵客”越来越多。目前鸟类达278种,是2010年的1.5倍,数量规模居全国红树林保护区前列。其中多次出现的勺嘴鹬,全球种群数量少于100对,濒临灭绝;2014年发现的黑脸琵鹭,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2016年造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填补了广西鸟类记录的空白。
人的故事:
卫士坚守不争锋 结友只为聚众力
故事的主角从鸟转到人,必定不能错过在全国观鸟圈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广西“鸟人”——唐上波。
唐上波肩负着保护区鸟类监测工作,十多年如一日地关注着鸟儿。
2月12日10时许,因处退潮潮位,鸟群飞向滩涂深处觅食,并非观鸟的好时机。驱车行至防城港江山镇新基村,唐上波停车遥指200米开外的虾塘说,那边有鸟。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却什么也没找着。
他下车从后厢取出“一短枪一长炮”,并架置妥当。借助高倍望远镜,我们看到了整齐排列在虾塘周边的黑翅长脚鹬,蔚为壮观。数了数,果然如他所估计的有300多只。
一路上,唐上波先闻声辨鸟,再让我们用望远镜确认,无一失误。
“拍鸟成了习惯,哪天不拍,就觉得失魂落魄。”工作养成习惯,变为兴趣,保护区内278种鸟,唐上波拍摄到的就有近200种。
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传承,保护区管理处老中青工作人员,个个都能将日常工作绘声绘色地讲述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不是他们,是翻飞的鸟儿、游弋的鱼虾、葱郁的红树林、可爱的志愿者……但这枚歌颂“坚守”的奖牌,应颁给这群默默守护着红树林的卫士们。
卫士们低调但不孤独,“要把这片公众资源保护好,单靠自己的力量很困难,必须搞得朋友多多的、破坏分子少少的。”苏搏形象地称之为“找朋友”。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保护区管理处交了很多“朋友”。周边村屯、社区的群众参与到保护管理中,还自发组建起护卫队定期巡逻;各机关单位、科研机构、学校、企业、部队官兵等各界人士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开展保护区生态恢复工作。
保护区内再也听不到枪声;违建蚝柱和捕鸟网被拆除;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再隐蔽,也会被群众举报;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前来开展研学活动……
多年来,保护区内的红树林、海草床、滨海过渡带植物三大生态系统及相关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有林面积从保护区成立之初的1200多公顷增加到1300多公顷,海藻床面积从50多公顷增加到90多公顷。
水的故事:
水净泥肥鱼虾喜 风浪遇树转温柔
春日暖阳下,我们沿着栈道钻入珍珠湾红树林。只见一棵棵红树间的淤泥上,密密麻麻布满小洞,不时见滩涂鱼跳来跳去,“嘚-嘚-嘚”,类似弹舌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是淤泥里的鼓虾发出的声音。”做滩涂样方采集研究数据的姑娘汤乔觉得,这是最美妙的音乐。
汤乔是保护区科研室的工作人员,日常为了取样,要徒脚走入泥泞的红树林中,用扁担把每桶25公斤重的取样泥挑出,然后冲洗污泥,把生物挑拣出来。据监测,保护区生态监控区潮间带底栖动物平均每平方米有462.4个,“生物多样性非常突出。”汤乔说。
海草床和红树林是海洋动物觅食、繁殖和生长的重要栖息地。“海草床本身是近海海水的生物净化场,而红树林也对海水水质有净化功能,所以保护区的各区域都是一类水质。”苏搏说,红树林繁茂,底栖生物和鱼类丰富,足以证明保护区水质好。
根据国家《2016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广西海水水质量优良率平均为85%以上,在大陆沿海省区近岸海域水质排名第一。这一成绩,离不开红树林天然“净化器”的作用。
红树林还被人们称为“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具有很强的抗风防浪护岸能力。“还记得,2004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普渔村,172户人家却幸运地躲过一劫,就因为附近的海岸线上有一片茂密的红树林。”保护区负责宣教工作的罗正顺说。
驱车保护区管辖范围内,随眼可见虾塘点缀,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的后面就是一口大虾塘。几十年来,这些虾塘在红树林的庇护下,从未遭受台风海浪的侵扰。各类鸟儿也悠然自得地落脚于这些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工水体边。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由于广西红树林天然林的保护十分严格,数量和质量令人羡慕,其面积和海岸线每公里分布的面积傲居全国之首。“红树林是大自然对广西沿海城市的特殊恩赐。”苏搏说,对待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