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肅甯站

肅甯縣,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515平方公裡,總人口344728人。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甯境内交叉而過,肅甯縣有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中國裘皮之都”的稱号。

秦朝置武垣縣,今肅甯全境屬之,治所在今河北肅甯縣東南十六裡。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裡)。

隋開皇三年(583年),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今河北省河間市區)。

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改名河間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複置武垣縣。貞觀元年(627年),武垣縣并入河間縣。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淳化初(991年),改平城,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肅甯城(今肅甯鎮)。

金正隆元年(1156年),置肅甯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

元至元二年(1265),廢肅甯縣為鎮,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後恢複原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肅甯縣屬河間府。

清代,肅甯縣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年),肅甯歸天津河間道。

民國時期,肅甯縣屬河北省。

建國後,肅甯屬屬河北省滄州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7月後,滄州地區與原滄州市合并為地級滄州市,肅甯縣隸屬滄州市。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武垣城遺址

肅甯境内有武垣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武垣城遺址位于肅甯縣城東南7.8公裡處的垣城南村村北。古城分内、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裡,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内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裡。城内建築中現僅有内城東南隅的鈎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内外土城牆已平毀,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内城隻存西牆和北牆。此遺址作為縣治長達四百餘年。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肅甯縣九龍柱

肅甯雖然是小縣,但曆史上出過一位皇太後和兩個狀元,有此殊榮的在全國也不多見。

鈎弋夫人趙氏(?—前88),漢武帝嫔妃,漢昭帝之母,西漢武垣縣人。漢武帝東巡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見她并将其手展開,展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鈎,是以被稱為拳夫人,因貌美聰敏,善于歌舞受寵,晉封為婕妤,漢武帝為其修“鈎弋宮”,是以也稱“鈎弋夫人”。生皇子劉弗陵,被立為太子。武帝為避免重蹈呂後亂政覆轍,賜鈎弋夫人死。後追封為皇太後。後人在其故鄉武垣城建鈎弋夫人廟祀之,并于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辦廟會以紀念。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劉春霖像

兩位狀元,一是元朝的魏元禮,魏元禮又名魏禮,字廷訓,河北肅甯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榜狀元(“左榜”是元朝專為漢人、南人設的科舉考試,難度大于專為蒙古人、色目人設的“右榜”),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大明一統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頁中記載:“魏禮,肅甯人。笃信好學,庚子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禮部侍郎。”第二位是末代狀元劉春霖,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肅甯縣北石寶村人, 光緒三十年(1904),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進行了最後一次會試和殿試,來自直隸省肅甯縣的舉子劉春霖狀元及第。轉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是以,劉春霖成為中國末代狀元。被後人譽為“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後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曆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大總統府内史秘書等職。為官不善逢迎,性喜園林。喜藏書,尤善書法。著有《六十自述詩》。

河北省的一個縣,曆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後

劉春霖墨寶

另外,肅甯曆史上著名人物還有魏忠賢和劉完素。魏忠賢(1568—1627),原名李進忠,明朝宦官,北直隸河間肅甯人。出身于市井無賴,萬曆時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事中官魏朝,得其佑庇。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魏任司禮秉筆太監,後又兼掌東廠,與客氏勾結,專斷國政,政治日益腐敗。自稱“九千歲”,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名目。思宗即位,免其職位,安置鳳陽,後自缢死。劉完素(約1120—1200),金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号“通玄處士”,世稱“劉河間”。河間洋邊村(今肅甯縣師素村)人。在醫學理論上,強調火熱緻病,善用寒涼藥,是寒涼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黃帝素問宣明方論》三卷、《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弟子衆多,史稱“河間學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