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梁唐晉漢周中的後晉,隻有兩代皇帝,一個是開國石敬瑭、一個是亡國石重貴。在了解石重貴之前,需要三言兩語明白石敬瑭,因為兩者的前後因果關系太密切。
石敬瑭與後唐皇帝都出自沙陀,本是後唐創始者李克用手下大将,後來反叛後唐末帝,為了取勝不惜許諾給契丹燕雲十六州,且對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稱"兒"。

明白怎麼回事後來看石重貴,他不是石敬瑭的兒子,而是石敬瑭兄長的兒子,由于兄長亡故,石敬瑭将其收為養子。後來石敬瑭五個兒子又先後夭折,隻剩一個幼子又太小,為了後晉的穩固,石敬瑭隻好選擇傳位于養子。
後世對石重貴其人的評價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質樸純厚。對于其在位期間的表現,有人用八個字來形容為能力不足、骨氣有餘。他在位僅有四年時間,又是内憂外患的多事之秋,是以很難指望他在内政方面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圍繞石重貴的話題,幾乎都集中在他堅持不願對契丹稱臣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先介紹石敬瑭的原因,你會發現"稱臣"、"稱兒"、"十六州"這三個關鍵标簽,深重的影響力石重貴。如果說"稱兒"屬于一種個人行為,雖然身為皇帝有失體面,但石敬瑭是在每當皇帝前任的"幹爹",當皇帝以後如果遇到因為感覺羞恥,而不願意替他出使契丹的大臣,也無可厚非,石敬瑭也不會将其殺掉。但"稱臣"就事關國體了,就意味着一國是另一國的藩屬,承認了對方的宗主國地位,那再讓誰去出使也好、朝貢也罷,在法統上就都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是中原連年戰亂,内耗嚴重,後晉剛剛立國不久,石重貴深知可能打不過契丹軍隊。是以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或者叫姿态,石敬瑭自稱"兒",從個人角度石重貴同意自稱"孫",但絕不稱臣。要知道燕雲十六州割出去以後,北方幾乎無險可守,契丹軍隊南下一馬平川,非常适合騎兵作戰。
石重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很可能是寄希望于耶律德光能看在他已經自稱"孫"的面子上不要來打他,這樣的話,石重貴在後晉百官乃至百姓面前就會因不稱臣而威望大增。避免石敬瑭時期那種,契丹史臣來了,身為皇帝卻要趕緊跑去别殿"聽旨",正殿等候的文武百官為之羞恥的尴尬局面。
但事實證明耶律德光早有南下之意,正愁逮不着合适的機會和理由。公元944年,契丹軍隊大舉南下,石重貴此時并不像開始時那樣堅定有骨氣,而是為了避禍主動選擇書信修好。但是耶律德光南下之意已決,不會因為一封變了口徑的信就停止幹戈。群臣簇擁下石重貴親征,當時不僅他本人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就連軍中也沒有太出色的大将可用。但哪怕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大家要對付的是契丹,是以軍民同心異常團結,還是抵擋住了契丹五萬騎兵。
得到沒想到的勝利以後,石重貴這下可算是得意了,回到宮中便開始享受起了生活。聲色犬馬中他最喜歡前兩個,聽音樂都聽出"品味"來了,打賞宮廷戲子的時候花錢如尿褲一般。"色"方面隻舉一個例子即可,他納石敬瑭遺孀為妃子。
此間并非太平之年,契丹以南下多次占盡了先機,石重貴卻依然渾渾噩噩,這樣下去軍民合力也保不住他了。公元947年,契丹軍隊攻破開封,石重貴被擄北上,後晉自此滅亡,石重貴在遼國又生活了二十七年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