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是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除了唐中宗死後韋後所立的唐殇帝之外)。也是唐朝在儲君位置上待了最久的太子,他一共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卻隻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當上了太上皇,連當太上皇的時間一起算上也滿一年就因病去世,但他的人生經曆卻在中國的曆代帝王中頗具特色:
他的皇後是他爺爺的女人,按理應該算他的奶奶輩,他的二十多個兒子中卻有一個成了他的兄弟,以至于他的長子後來的唐憲宗按輩分要叫自己的這個弟弟為叔父。雖然中國的帝王中不乏這種倫常混亂之事,但是大都是一些昏君奪了自己的父輩的女人或者兄弟輩的女人,尤其是有胡人血統的一些皇帝中,這種接受父輩的女人也是正常的風俗,但是直接跨越到祖父輩的現象還是很罕見的,而兒子變成兄弟的事情就更加罕見了。但是這些事情卻都在這位唐順宗身上發生了,而且如此違背倫常的事情卻不僅沒有讓儒家撰寫的史書上罵他是昏君,反而還有不少人認為他是一代明君。

唐順宗生前沒有立皇後,甚至他的女人都沒有後妃的稱号,因為他在位時間太短,來不及冊封。是以這些後妃的稱号都是後人追封和追谥的。
唐順宗擔任太子時的良娣也就是後來的莊憲皇後王氏是唐順宗的女人地位最高的一個(因為當時的太子妃後來被處死)。她生于公元763年,幼年就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皇宮成為才人。當時的皇帝是唐順宗的爺爺唐代宗李豫,也就是說這個王氏就是唐代宗的才人,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武則天剛進宮的時候也就是才人。
公元776年,十三歲的王氏被唐代宗賜給了當時還是宣城郡王的李誦,這樣李誦就娶了一位自己的奶奶。
公元778年,王氏為李誦生下了他的長子李純,也就是後來的唐憲宗,王氏也因生子被封為宣王孺人。
公元779年,唐代宗駕崩,唐德宗李适即位,同年李誦被冊封為太子,開啟了他長達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而王氏也晉封為良娣,成為李誦身邊僅次于當時的太子妃蕭氏的女人。
公元790年,太子妃蕭氏因為母親郜國公主“厭勝巫蠱案”的牽連被處死,王氏成為李誦身邊地位最高的女人。
由此可知,這位王氏應該是李誦的爺爺李豫的嫔妃,但是當時王氏年紀比較小,而李豫當時已經是年近半百了,是以就将自己的這個嫔妃賜給了與她年紀相仿的長孫李誦。
說完了唐順宗娶了爺爺的女人,再來看看他的兒子怎麼又變成了他的兄弟呢?
唐順宗一共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叫李謜,如今我們已經不知道他的母親是誰,但是我們卻知道他的經曆非常特殊。
公元801年,當時已經是太子的李誦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李謜。當時的皇帝也就是李謜的爺爺唐德宗李适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下令李誦将這個兒子給自己。于是李謜就成為了爺爺李适的養子。而自己的親生父親李誦變成了自己的哥哥。
李适對自己的這個養子的喜愛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個李謜在唐德宗李适的諸子中排行第六,公元805年,年僅四歲就被封為邕王。
公元812年,年僅十一歲就被任命為義武軍節度使;公元815年,十四歲又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
公元819年,年僅十八歲就去世,但是卻被李适追封為文敬太子。在當時與他的生父李誦可謂平起平坐。
這位李謜不知為何就能得到祖父李适的異常喜愛,剛出生不久就被收為養子,四歲就被封王,死後還被追封為太子。雖然也有人認為唐肅宗就曾經将唐代宗的兒子李偲收養為子,但是這位李偲在《舊唐書》及《新唐書》兩部正史中都存在截然不同的沖突說法,而且也沒有明确唐肅宗“養孫為子”的行為。而李謜被爺爺李适收養為子的事件卻明确無誤的在史書中記載了下來。
雖然李誦本人有着這樣奇葩的經曆,而且在位事件很短,但是他确實唐朝曆史上一個頗具存在感的皇帝。他在擔任太子的二十多年裡,雖然很少公開發表政見,對父親李适的執政也幾乎不發表意見。但是他在東宮并非無所作為,他時刻關注朝政,與自己的東宮屬官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讨論時政,醞釀自己執政之後的政治改革。并且團結了劉禹錫和柳宗元等一批青年官員,形成了一股自己的政治班底。
雖然李誦在自己登基前的幾個月突然中風,失去了語言能力,但是他即位後,很快就依靠王伾和王叔文等人發起了一場政治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在這場政治改革中,唐順宗等人聚焦困擾中唐政局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吏治腐敗等等問題,非常有針對性的采取了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唐順宗本人的健康問題,導緻改革派的上司層運轉不暢,同時宦官、藩鎮及保守派勢力聯合反撲,借口唐順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擁立唐順宗的長子李純為太子,随後逼迫唐順宗退位成為太上皇,幾個月後唐順宗去世,也留下了關于他真正死因的千古謎案。
但是在史書中,唐順宗都被評價為明君,從當時到現在有無數人都在假設如果他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他的“永貞革新”能走到什麼樣的地步,唐朝的曆史又會如何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