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爾哈赤的單兵作戰能力

寫本文的目的,一是通過文獻記載的一些戰鬥情形,了解八旗兵作戰的情況;二是呈現前文介紹的清弓重箭實戰使用的一些記錄。

努爾哈赤的單兵作戰能力

努爾哈赤,是萬曆十一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并戰争,統一了建州各部。創業艱難,早期手下兵也不多,而且素質并不高,不是職業化部隊。是以,早期的一些實戰,努爾哈赤往往還需要自己、兄弟披甲上陣,身先士卒,扭轉士氣。這些相關記載有很多,這裡簡單選取三段,說明并加以解釋。

努爾哈赤起兵是以報父、祖之仇為名的,但誤殺他們的是明軍,此時努爾哈赤實力不夠,他不會想去送死,是以找了個小點的目标,即當時給明軍通風報信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他是聯合了和他有仇的幾部一起,這其中包括了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斯瑚,他是努爾哈赤的妹夫。結果沒想到,他的族人龍敦等怕惹事,勾結繼母之弟那木占,引誘噶哈善哈斯瑚并殺了他。萬曆十二年六月,努爾哈赤為了給妹夫報仇,統兵攻打瑪爾墩城。

“太祖為剛哈鄯複仇,率兵四百往攻納木張、沙木張,内申、灣吉幹。直抵馬兒墩山下,見山勢陡峻,乃以戰車三輛并進,路漸隘,一車前進,二車随之。将近城下,路愈隘,令三車前後聯絡上攻。城上飛石擊之,複用木撞其車,前車被摧,後車相繼,二車俱壞,衆皆蔽身于一車之後,縮首不能上攻。太祖奮勇目前,距城丈許,乃蔽于木樁後射一矢,正中内申之面,直貫其耳,複射四人,俱仆,城上兵皆卻。”

努爾哈赤戰術非常得當,搞了三個盾車慢慢接近沖鋒,那時候他們還沒紅衣大炮,攻城也沒有重火力,全靠人堆,這玩意能很好保護。但是接近之後,很明顯新兵蛋子怕死,畏戰了。努爾哈赤一看這不行,再戰下去要占下風。于是他躲在離城牆三米遠左右的木樁後面,拉弓搭箭,勁射一箭一個,連射五人,城牆上的人都怕了。就此,完全扭轉戰局,最後順利攻下。那時候的所謂的城,很多其實隻是寨子,大點的城才有固定的土坯城牆,小點的城牆幾乎都是木頭栅欄這些,高度基本不超三米。此役,可以看到努爾哈赤作戰非常英勇,而且戰術得當,箭法精準,五米内百分百命中率。一群新兵蛋子,全靠他一己之力,驚人的勇氣,扭轉局勢。

努爾哈赤的單兵作戰能力

又過一年即萬曆十三年,努爾哈赤率兵七十(重甲兵三十五,棉甲兵四十)攻打哲陳部的界凡城,但因準備不足很久沒攻下來,反而自己傷了不少人,他不得不下令退軍。不料哲臣部聞訊趕來支援的界凡、薩爾浒、東佳和巴爾達四城之主,率領四百追兵追殺而來,努部看到數倍于己的敵軍,吓尿了趕緊潰逃,基本上努爾哈赤自己叫都叫不住。最後就剩了七個兵和他“殿後”,敵軍四百迅速将他們幾個團團圍住,準備剁成肉泥了。眼看敵軍逼近,努爾哈赤又一次勇敢站出來,單騎拍馬迎敵,使出掏心大法,直奔這群人的首領讷申而來。敵人見面分外眼紅,讷申也不示弱沖上去揮刀便砍,刀鋒砍斷了努爾哈赤腰間,差點主人公就挂了,好在他反應迅速躲過一劫,隻砍斷了腰間馬鞭子。馬上回馬槍,努爾哈赤再沒給讷申機會了,一刀砍中了讷申後背,直接殒命。然後又迅速收刀取弓,回頭一箭射死了迎面報仇的另一城主巴穆尼。分分鐘結束戰鬥迅速帶人逃離,留下了一堆面面相觑、群龍無首的敵兵。

此戰,可見努爾哈赤騎術非常熟練,而且刀法精湛,對砍一般人也頂不過他;同時,再次見到努爾哈赤快速拉弓搭箭,箭法精準的實力。要知道,剛砍死一個,馬上有人追上來,能迅速切換拉弓,一是距離不會很遠,二是回頭射箭沒有太多瞄準機會了。

上次界凡吃癟,三個月後努爾哈赤又帶兵五百來複仇了,結果路上遇到洪水泛濫,行軍困難。于是努爾哈赤,挑選一百精兵跟自己先行,結果迷路了,一走走到了敵人陣前。當時,界凡五寨得到情報努爾哈赤又來了,于是集結兵力八百,準備迎敵,剛剛嚴陣以待,努爾哈赤自己正好送上門了。于是劇情總是相似的,努部的新兵蛋子又一次腿軟了,為了給兄弟們壯膽,努爾哈赤自己扛大旗走前邊,然而仍不頂用,下邊小兵腿粘在地上不走了。努爾哈赤隻得帶着親弟弟穆爾哈齊、左右侍衛顔布祿、兀淩噶,下馬步戰。努爾哈赤四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拉弓勁射形成一個火力交叉網,打得敵人亂了陣腳,首領小兵龜縮一團。敵人雖然人多,但互不相屬,号令不一。努爾哈赤四人一陣箭雨,倒下幾個首領,結果失去首領的士兵頓時亂掉,連帶那些還有點戰鬥力的部落士兵也沒了方寸,其首領無法發号施令。這時候,這群士兵看到努爾哈赤等人戰鬥場面,頓時士氣大振,努爾哈赤再次親率兵馬發起沖鋒,敵軍當場崩潰,紛紛敗逃。

此戰,屬于努爾哈赤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騎兵能下馬作戰,步兵能拉弓強射,而且是沖入陣中,近距離貼面射,效率非常高。四人就算是一人二十箭,共計也才八十箭,卻統共射死二十多個敵兵,戰鬥效率非常高。同時,還是屬于類似掏心法戰術,先幹掉敵軍首領,亂其方寸,進而影響其餘部分,非常經典。

努爾哈赤的單兵作戰能力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實戰中,努爾哈赤個人單兵作戰能力十分突出,而且十分英勇,個人軍事素養非常高,不論騎兵馬刀技藝,還是騎射、步射樣樣精通。同時,其戰術得當,能夠因地制宜,發揮最大效率。難怪金庸大師在《袁崇煥書評》中評價道: “...所面對的敵人,卻是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