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meiya
1有錢還是一樣要過普通人的生活
有一回,去外地出差,是一個開發商請我們去做活動,安排住在超五星的酒店,那個酒店的大堂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金碧輝煌,宛若宮殿”。我一個人住一間豪華大床房,床頭櫃上擺着一個精緻的花瓶,中間插着一支新鮮的馬蹄蓮。衛生間的馬桶圈是時刻保持體溫的,還有好幾個按鈕,可調節沖洗的水量大小,還有烘幹功能。還好我之前在《刺猬的優雅》一書看到過更奢華的馬桶介紹(按鈕沖洗的時候頭頂還有個環繞立體聲會給你播放音樂)不然我這種屌絲,估計會被那些功能吓得便秘。我站在房間中央,忍不住演繹了一把電影《茉莉花開》(劇本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婦女生活》)中的國際章誇張又别扭的台詞:“啊呀,這樣好的房間,這樣進階的馬桶間,還有這樣柔軟的眠床,啊……”
這一天我興奮得要命,不單單是體驗了一把奢華,還隐約找到了人生目标:“如果我這輩子能住在這樣的地方,我一定會很幸福啊,嗯,我要為這個目标奮鬥,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帶着找到人生方向和目标的興奮感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來,掀開被子,我發現那麼大張的床我隻睡了很小的一部分,隻弄皺了五分之一的床單,另外五分之四的白色床單還是平整嶄新的,我矯情地用手撫摸一下,然後決定在沒睡過地方再躺一會(屌絲氣質頓時如滔滔長江水傾瀉而出)。
那天的自助早餐标價是288元,琳琅滿目,什麼都有,我跟自己在家吃的一樣:一碗白粥、兩個小肉包,幾小截油條,一碟鹹菜,還有一杯酸奶。
那一整天我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就算有一天,我真的成為有錢人,我真的會比現在更幸福嗎?我還是隻睡那麼大點的地方,吃那些簡單的早餐。我的需要好像不會變多,其實我需要的真的很少,除了這些,我還要什麼呢?你看,隻一天的時間,我又陷入迷茫之中,從目标明确的人生到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了。
去年我認識一個女老闆。首先她長得很美,35歲,容貌清麗,臉上的皮膚光滑緊緻,吹彈可破,胸前四兩肉一點也沒下垂,腰圍長年維持在24,一身華服,氣質出衆;其次她的家庭很美滿,開了好幾個公司的丈夫很愛她,對她溫柔又大方,每到節日都會送她禮物,還有一個念幼稚園,長得非常萌的女兒;最後她自己還事業有成,經營一家年盈利一千多萬的百人公司。在外人看來她真的很幸福,人人都會羨慕她的生活,她就是衆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可是有一天她居然在網絡上跟我說這樣一句話:“我經常覺得生活很絕望,真的很令人絕望。”
我朋友的朋友張先生是一個台灣大老闆,他父親創立了一個大公司,他算子承父業的富二代,身家過億。今年50歲的他每一個月都要在台灣、中國大陸、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工廠飛來飛去,出差的同時也順便旅遊,吃吃喝喝玩玩,看起來過得非常潇灑。某一次朋友請吃飯,席間聊天,他說覺得自己很迷茫很疲憊,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什麼。做事業的激情已經褪去很多,再也找不回年輕時候拼命工作的激情了。然後又說起他一次旅行的經曆。有一次他在陽朔旅行,遇到一個打着非洲鼓的流浪藝人,他看對方表演了很久,然後兩個人聊天,他知道這個流浪漢非常自由,去過很多地方,他非常羨慕對方,特别想放下工作和他一起流浪,他覺得這才是他想過的人生。他第二次到陽朔,又去那條街上找那個流浪藝人,再也沒有遇見,心裡怅然若失。
2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最近我很認真地看了一本書——坎甯安的《時時刻刻》,講了三個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亞•伍爾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倫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戰後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克拉麗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紐約的出版編輯。小說的結構無疑很創新,用“達洛維夫人”這一關聯性将三個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時間次元裡,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章講訴一個女人,錯落有緻,充滿韻律美。但是在我看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書的内容才是,很多人說講了女性主義、女性價值、女同志之類的,我覺得它的主題并不局限在女性這一群體上,而是更為宏大,講人生,講生活的本質,以及在認清生活本質之後你如何去熱愛它。
伍爾夫給丈夫留下一封遺書:“我确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我們無法再一次經受這樣可怕的時刻。……”離開家後,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裡裝滿了石頭,走向了河心。她的屍體随着水流而下,最終被一座橋的橋樁擋住,她背對着河,臉貼着石頭,然後一對母子從橋上經過。
勞拉•布朗剛剛給丈夫買好了生日禮物,并和三歲的兒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内還孕育着另一條小生命。趁着丈夫還沒有回來之前,她将兒子托給鄰居照顧,一個人駕車出去,帶着忐忑不安在旅館租了一間單人房, 然後躺在床上閱讀《達洛維夫人》,想着原來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館訂上一間單人房。
克拉麗莎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詩人托馬斯舉辦了一場晚會,慶祝他拿到一項重要的詩歌大獎,當晚卻目睹了托馬斯跳樓自殺,然後看着他的屍體不知如何處置。
從表面上看來他們自殺的原因是:伍爾夫得了抑郁症,之前她崩潰過幾次,這一次覺得無法再承受;勞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婦的角色,家庭生活讓她感到窒息;托馬斯得了絕症,無法盡展自己的才華。實際真正讓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受困于生活,對生感到厭倦。
我關注的友鄰裡面有幾位專欄作家,其中有一位我時常會在《上海一周》上看到他寫得妙趣橫生的小文。有一天他發了一條廣播:“如今我過上了天天想死的生活”有豆友勸他好好休息一下,他補充了一句:“ 完全是一種對人生的,深深的,深深的倦意……”我特别能了解這種情緒,我自認為算得上積極樂觀的人,但是還是會時不時生出那種對生活無邊厭棄的情緒來,說白了就是活膩了,實在過厭的感覺。我想其他人也一樣吧,有從來就沒有對生活厭倦的人嗎?我認為當一個人活膩的時候就需要小死一次,這段時期很痛苦,如果熬過去了就繼續活下去,如果熬不過去就會自殺。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塞内加說:“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你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質,一次次學習死亡,才能好好生存下去。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我一直以為當有一天我變得不普通了,比如擁有大把的财富,擁有令人豔羨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面對普通的生活,就像《時時刻刻》裡克拉麗莎在街上遇到電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樣不平凡,過耀眼的生活。到那時,我将不再受困于生活的瑣碎、無聊、惡心、龌龊、疲憊、壓力、厭倦、憂傷、痛苦、虛無……我的生活一定充滿光鮮、快樂、愉悅、舒服、安甯、幸福……可是我現在已然明白,無論我怎麼努力,即便我名利雙收,依然不能脫離普通的生活,隻要我生而為人,我就受困于生活,甚至受困于幸福的生活,比如我認識的那位美女老闆。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苦于這有限的時間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任,受困于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惡心、龌龊……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當我必須面對物質生活上那些惱人的小事時,當我需要承擔工作責任又想逃避時,當我不得不面對不喜歡的人又要假裝熱情時,我總是不停地在心裡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時時刻刻》中引用了莎翁的詩歌:“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我了解為不要畏懼生活中的一切,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統統都接受。如果我們不畏懼生活,我們将不畏懼一切,包括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爾夫說:“親愛的雷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遠的了解,愛它的本質,然後,放棄它。”
梭羅說:“生命并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并賦予它價值。沒有哪一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我以前覺得追求幸福、快樂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後來才漸漸懂得幸福、快樂并不是人生最最重要的東西,意義才是。尋求和建立意義,為意義而活,它可以幫助你去走完人生,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資訊更新快速,充滿選擇和誘惑的時代。
羅曼•羅蘭說:“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但是這世間最難做到的就是“熱愛生活”這四個字。
3人, 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并有勇氣堅持下去。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捕魚人的故事: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着一個墨西哥漁夫劃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鳍鲔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在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
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産、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後到紐約,在那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着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衆,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先抛開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生理、安全需求滿足後要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一直到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作)這個故事中沒有誰的選擇是對,誰的選擇是錯的問題,隻是不同選擇,不同人生罷了。雖然看起來終點都一樣——在海邊的小漁村過悠哉的生活,但是過程卻完全不一樣。如果你覺得安于現狀是你想要的,那選擇安于現狀的生活就會讓你幸福和滿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選擇一條改變、進取和奮鬥的道路,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你也一樣會感到快樂。所謂的成功,也許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狀态莫過于當你想選擇一條不甘平庸,改變、進取和奮鬥的道路時卻以一種安于現狀的方式生活,最後抱怨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 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并有勇氣堅持下去。
但是,你懂得自己想要是什麼嗎?你說得清,道得明嗎?
公衆号:十點讀書
微信号: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