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質曆史時期的生物化石,這些化石大多數都是生物的遺體化石,它們是由動植物死亡後遺留下來的部分形成的,通常是較硬的部位,比如恐龍的骨骼、三葉蟲的甲、鹦鹉螺的殼等,但在某些情況下,化石的形成并不總是伴随着生物的死亡。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生物在活着的時候,它們的活動能夠影響周圍的環境,即使隻是一個偶然的行為。正如我們都熟悉的一句話“無心插柳柳成蔭”,假如生物長期持續地在某個固定的環境活動,則會造成更大的改變或破壞,比如底栖生物在沉積環境中攝食、移動、排洩,就對周圍沉積顆粒産生了攪動、混合和破壞,久而久之,這些行為甚至形成了與原來的沉積環境中差別明顯的形态或構造,這就是生物擾動作用,而那些形态或構造,則可能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中形成化石,稱為遺迹化石。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磨齒石

與遺體化石不同,遺迹化石可以由任何生物産生,無論它具不具備硬體部分,而且,體型、行為模式相似的不同生物可以形成相同的遺迹化石,而同種的生物,由于個體的體型和行為模式差異,會形成不同的遺迹化石,即使是同一個生物個體,在不同的沉積環境(比如松軟程度不同的砂土中)也能形成不同的遺迹化石。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二葉石

是以,如果說遺體化石儲存的是生物的外觀和生理構造,那麼遺迹化石儲存的,就是生物的行為和習性,按照習性,遺迹化石可以分類為居住迹、爬迹、停息迹、覓食迹、進食迹、逃逸迹等,表現在地質構造中,則是各類潛穴、鑽孔、生物侵蝕構造等,它們不僅是古生物在某些特殊沉積環境存在過的證據,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讓我們獲得一些從遺體化石上無法看到的資訊,比如,一個腳印化石,就能夠為我們提供這個腳印的主人是什麼生物、朝什麼方向移動、是走的還是跑的,是自願去的還是被迫去的等諸多資訊,同時,還能提供發現它們的岩層當時的環境資訊,比如含鹽度、沉積情況、含氧程度等。

無骸化石——化石并不總是意味着死亡

恐龍腳印化石

而遺迹化石在岩層中的儲存情況,也對揭露遺迹化石形成的原因、時間、位置等資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儲存在岩層表面的遺迹化石稱為上浮雕,儲存在内部的稱為全浮雕,而儲存在底面的稱為下浮雕,雖然很難以此對産生遺迹化石的生物進行鑒定和分類,卻能為研究提供沉積環境、以及其中的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等重要資料。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感興趣的小夥伴我們下期見。

部分圖檔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