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網烏鎮9月28日電(記者楊秀峰)"産業大腦正在支撐,未來工廠正在引領,這可以推動制造模式的轉型,打造優質、高效、低成本、綠色的中國制造新生态。9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琴在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上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突破論壇上表示。
基于工業網際網路的"工業頭腦和未來工廠"建設對制造業的發展有何深遠影響?
中興通訊進階副總裁朱永濤認為,圍繞"工業大腦和未來工廠"有三個新工廠:新方向、新模式、新動能,未來工廠必須圍繞降低品質效率,圍繞綠色、低碳創造引領實踐的新方向。未來機器更換、黑燈工廠、無人工廠變更、過去高風險勞動場景,進入低風險、更好的工作環境。
事實上,工業網際網路與數字孿生、5G、人工智能等線上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同時,技術也在推動産業數字化程序。根據國家網絡資訊辦公室釋出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工業數字化程序加速更新,關鍵制造領域關鍵工藝的數控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滲透率從2016年的45.7%和61.8%上升到2020年的52.1%和73%, 分别。
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工程師何文忠看來,推進以"工業頭腦和未來工廠"為核心結構的數字經濟體系建設規劃符合數字時代的發展需求,展現了數字技術推動制造強國發展的趨勢, 也預示着工業網際網路将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何文忠以電氣科14為例說明,我院率先建設了電子産品智能制造示範工廠中的房間,具有生産全數字化、資訊化全聯接、管理全智能三大特點,實作了原材料投入、成品出廠的智能化生産效果, 實作複雜電子産品生産的智能控制。裝備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推動了制造模式從傳統制造向基于數字孿生的柔性智能制造的轉變,産能增長4倍,成本下降50%以上,合格率超過97%,處于行業領先水準。
"随着全球新技術革命、産業鍊重組和雙碳計劃的實施,未來工廠的行業特征、組織模式和技術要素正在不斷被探索和發展。林忠勤指出,未來工廠要實作全數字化,實作高度智能化,實作全網絡化,産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于曉軒表示,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已經生根發芽,從技術層面,如5G、人工智能的組合已經做了很多,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工業網際網路和各個行業都在做非常深入的實踐, 已經深入到全國重要的工業産業和品類,很多企業都有很多成功經驗。
與會者表示,數字化變革不僅是為了現在,也是為了未來。進入"十四五"規劃,工業網際網路的創新與突破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機遇和挑戰。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轉型機遇,将繼續探索和完善"工業大腦與未來工廠"建設,不斷提高行業的數字化制造水準,引領行業變革和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