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12月1日至8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再一次為我們發掘了多部有内涵、有深度、充滿詩意的好電影。随着電影節的開幕,亮相的佳片也引起了影迷們的觀影熱潮。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電影節在評獎體系和榮譽設定上遵循國際慣例和國家獎項設定相關條例的同時,也做出了創新,首次增設競賽單元—“金椰獎”評獎,旨在尊重并鼓勵多元的表達,無限拓寬電影的藝術豐富性。

在這一競賽單元,一部《第一次的離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第一次的離别》就像本次電影節首次增設“金椰獎”一樣,其實是新疆女導演、中傳碩士王麗娜的處女作。這部從一年前就開始着手拍攝的紀錄片,最終被重新剪輯,用藝術的手法建構成了一部90分鐘的影片,通過小男孩艾薩和他的小夥伴凱麗努比爾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一場發生在新疆大地上的真實生活。

那些平凡日子裡呈現出的真善美,真真切切地感動着螢幕外的你我。是以,盡管由于在最後遭遇了萬瑪才旦的《氣球》而惜敗于金椰最佳影片獎,但《第一次的離别》依然在衆多佳作中熠熠生輝。就像導演王麗娜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自己盡量采取了一種不打擾的方式,去在鏡頭後拍攝這樣一段生活,隻做傳達不評價,“離别的母題下,開滿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而通過瑣碎又溫馨的生活,我們會發現,小男孩艾薩所先後經曆的四場離别,其實正是四場成長:關于了解夢想,關于學會去愛;關于學會告别,關于繼續前行。

生活在新疆沙雅的普通小男孩艾薩,就跟任何其他像他這個年紀的小男孩一樣,活潑好動,會搶着給剛生下的小羊羔喂奶,在足球隊裡也是沖前鋒的小能手,總是跟小夥伴們嘻嘻笑着,仿佛所有的煩惱都不會影響到他。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艾薩和哥哥之間,年紀相隔比較多,也許是因為這樣,兄弟兩個很少表現得很親昵。沉默的哥哥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夠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艾薩雖然不是很能夠了解哥哥的夢想,卻在哥哥的帶動下慢慢開始對“夢想”的概念有了了解。

哥哥去念大學那天,艾薩去送别。兄弟兩個在荒木叢中走了很長一段路。哥哥在臨走前把自己的夢想也托付給了弟弟,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實作自己考大學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看着哥哥離開的背影,艾薩第一次開始思考什麼是夢想。

他從小就希望能夠做幹部,讓家人生活的更好,給媽媽最好的照顧,讓爸爸不再那麼辛勞,可是那天是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想要的那個,叫做夢想。正如我們每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知道自己有着怎麼樣的夢想,但總有那麼一個人,或許是長輩,或許是老師,或許是朋友,在某次對談中我們突然茅塞頓開,這才徹底明确了自己夢想的内容,也開始攢起勁為實作夢想而努力。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艾薩送别哥哥

随着鏡頭,我們慢慢知道了艾薩過早地背負了跟那片土地上其他孩子一樣的重擔。他的媽媽患有腦膜炎,生活不能自理,耳朵聽不到聲音,也不會說話,而爸爸整天忙着掙錢顧家,于是照顧媽媽的重擔就被艾薩和哥哥自覺地承擔起來了。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艾薩和哥哥給媽媽梳頭發

艾薩很愛自己的媽媽。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貪玩的時候,艾薩卻可以在床前一坐就是很久,給媽媽唱歌,說話給媽媽聽,一點都不覺得不耐煩。在跟小夥伴們一起唱歌的時候,夥伴們唱“媽媽說我是月亮,月亮長在天上”,他笑了笑接着唱,“如果我是月亮長在天上,媽媽會獨自哭泣”。對于年少的艾薩來說,他什麼都不怕,就怕媽媽走丢。

可艾薩并不能方方面面都照顧到媽媽。他還要上學,媽媽有時候有點神志不清,經常走失,這讓他十分擔心。父親和長輩們讨論後,決定将媽媽送去鎮上的養老院。艾薩回到家的時候,媽媽已經被送走了。他跑出去,在黑夜裡四處尋找大聲呼喊,然後坐在地上無力地痛哭。

我們也總是在某些時刻,為自己不能護自己愛的人周全而萬分痛苦,成長大概真的就是一瞬間的事,隻需要一次刻骨銘心的離别。迎着沙地裡蒼涼的風,艾薩認識到了自己身為一個孩子的無力,也體會到了自己并不能給媽媽最好照顧的無奈,但最重要的是,他真正開始懂得,愛一個人,是需要正确的方式的,就像他愛媽媽,可并不能提供比養老院更好的照顧,于是隻好接受媽媽被送走的結局。

天幕黑沉,他小小的背影在沙地裡停了很久。那一刻,他一定再次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快點長大,快點長大,長大到能夠給媽媽最好的照顧然後把媽媽接回身邊。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艾薩在夜色中摔倒後撕心裂肺地喊“阿媽”

艾薩的小夥伴凱麗和他一樣,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凱麗是個特别可愛的女孩,會圍着篝火一圈圈的拉着花裙子跳舞。可她的中文不好,在國文課上總是被老師批評。為了她将來能夠有份好工作,爸爸媽媽在商量後把她和弟弟一起送到了喀什去讀漢語。

那是艾薩面臨的第三場别離。不止他舍不得,凱麗也在夜裡問媽媽,“可不可以把艾薩也帶走?”

凱麗的媽媽回答道,“不行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離别,沒有人是不分開的”。過早地承受了離别的艾薩雖然十分不舍,但在孩子善良又純真的心性中,艾薩又默默生發了一種成人般的懂事。對他來說,凱麗能夠去年漢語學校,将來就能夠有份好工作,自己應該為對方高興。

在沙雅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可彼此間的關心和幫助向我們再現了最質樸的真善美。哪怕自己的生活并不十分好過,但看到對方能夠過得好,也會由衷地祝福。此時的艾薩已經慢慢走在了成長的必經之路上,開始學會将承受離别的傷感和不舍,轉化為對對方的祝福,正是這份對未來的美好預期,讓他開始得到了一種正确面對離别的寬慰。這種童真的善良,也是最打動我們内心的地方。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凱麗在離開的車上懷念小夥伴

哥哥離開了,媽媽被送走了,艾薩也離開了,然後艾薩養的小羊也在風雪天走丢了。

風雪交加中,他深一腳淺一腳地四處尋找,童稚的臉上寫滿了在不經意間又與别離猝不及防相遇的無措。此刻的艾薩留給我們的,隻有一個瘦削的背影,孤零零的,卻又慢慢在向前走着。

生活是一首寫滿離别的詩,在沙雅這個叫做艾薩的小男孩身上一唱再唱。此刻的艾薩已經沒有了第一次離别時的驚慌失措,他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适應習慣,開始接受了“原來離别是常态”。一如我們每個人在成長路上的,從倉皇到沉默。

原來成長總是不經意間就悄然而至,也許隻需要一場離别,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就已經悟得了成長的真谛。艾薩跟自己唯一可以陪伴的小羊分離,肯定十分難受,可是生活總要繼續,就像艾薩在大聲呼喊小羊的路上慢慢沉默,然後沉默着向前走去一樣,他也終于在一場又一場的離别中明白了,原來離别不止隻留下了傷感,也賦予了他心懷期許,繼續前行的力量。

《第一次的離别》:四次離别,四次成長玉米地裡的告别,艾薩通過哥哥懂得了什麼是夢想媽媽被送進養老院,讓他懂得了什麼是正确的愛的方式和小夥伴凱麗分别,學會為了小夥伴的未來祝福小羊走丢了,可艾薩找回了成長路上的堅強
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約瑟夫·查思特羅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一個人長成的意思不專是說知識的增長。最大的變化就是你的感覺,你如何去對付事情,什麼使你發生興趣、感覺滿足,什麼使你悲傷或快樂,你是為什麼目标而工作,你的希望是怎樣。從這些方面便可以決定你是如何的幼稚,或是如何的成熟。”

對于艾薩來說,在成長過程中經曆的四場别離,其實正是四場讓他迅速強大起來的成長,讓他無論是在心理還是在行為上,都迅速地成長起來。哥哥離開了,可是親情沒有,他反而獲得了夢想的啟蒙;媽媽被送走了,可是他對媽媽的愛并不會消減,反而因為想要給媽媽更好的生活而奮力前行;凱麗離開了他,可是他們的友誼并沒有中斷,凱麗也能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他也會是以而高興;小羊離開了,可是之前養小羊時候收獲的溫暖和快樂并沒有消失,而他也會在今後遇到更多不期而至的溫暖。

四場離别,四次成長,艾薩收獲着自己成長之路上必經的夢想、祝福、夫妻的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态度,而在這維吾爾語和漢語夾雜在一起的詩意至極的生活訴說中,我們也收獲着屬于自己的感動和感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