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傳》~第383篇
文/盧秀輝
費丹旭(1802年1月29日—1850年12月4日),字子苕,号曉樓,别号環溪生、環渚生、三碑鄉人、長房後裔,晚号偶翁,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
費丹旭的父親費珏,擅長繪畫,工畫山水,對傳統繪畫也有所揣摩,曾臨過南宋畫家李唐《溪山行旅圖》,是著名畫家沈宗骞的學生。

費丹旭娶朱氏,并且生有三個兒子,長子費以耕,字餘伯,幼子費以群,字谷士,都能克承家學,其子都以善長畫仕女畫流傳世間,并且都在清朝末年畫壇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費丹旭在杭州所做詩:
閏青春又感蹉跎,廿四番風一擲梭。
莫負湖煙與湖水,年年畢竟浪遊多。
道光四年(1826年),費丹旭為了養家糊口,開始了出外鬻畫謀生,踏上了“年年畢竟浪遊多”的辛酸曆程。費丹旭主要鬻畫地集中在江浙兩省,費丹旭《依舊草堂遺稿》,有吳牧駒手跋墨迹,記載着費丹旭曾到過廣東、福建。費丹旭為了生活,差不多年年離開家鄉,遊走他鄉,依附在富豪人家,寄人籬下,以繪畫供人玩賞。江南有蓄能人之風,自宋以降,江南經濟大起,有錢人家無不争養文士,元、明、清更甚。當時的天下,海内知名的藝術家無不涉足江南,既賣畫也為某家專門創作一批作品。費丹旭“苦以家累縛”,而不得不生“浪迹今已鬓成絲”之感慨。紹興、嘉興、桐鄉,無一不是費丹旭常常盤桓之地。費丹旭的一生,浪迹一生、崎岖一生。費丹旭《偕劍秋過小綠天庵訪六舟上人不值》:
一曲潆洄水,危橋宛轉通。
人來秋雨後,門叩夕陽中。
舊夢追塵榻,新題認雪鴻。
天涯健行腳,我亦感飄蓬。
費丹旭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诏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複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诏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隐民情“纖悉無隐”,據實陳報,力戒欺隐、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内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 清朝政局的頹敗。嘉慶在位期間,正值世界 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 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開始出現了衰落,我國正在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
道光年間,毒品鴉片之害,愈演愈烈,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徹底摒棄了弛禁派的錯誤主張,采納嚴禁派的建議,在全國實力推行禁煙,支援林則徐禁煙措施。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八年道光帝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内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費丹旭這樣的文人日子越發難混,不得不浪迹一生。他的家境也愈來愈差,他不得不輾轉他鄉,鬻畫他人,隻為維持生計。
費丹旭最初寓上海,輾轉到蘇州,三十二歲以後,經常流寓在杭州和海甯硖石鎮。道光十二年,費丹旭三十二歲時,得到官僚畫家湯贻汾的推薦,長期成為杭州汪氏振绮堂的座上客,直到他離開人間,在他所有流寓城市中流寓時間最長的就是杭州。
“振绮堂”為汪憲所創,汪憲為乾隆十年進士,官刑部主事,遷陝西司員外郎,不久以贍養雙親而辭官歸家。平生酷愛藏書,每遇有人出售好書,往往不惜高價購買藏之,并點勘多部善本,朝夕不倦。家有“振绮堂”,為其藏書治學之所,為當時浙中六大藏書家之一,有《振绮堂書錄》。藏書家小宛堂趙昱、飛鴻堂汪啟淑、知不足齋鮑廷博、瓶花齋吳焯及朱文藻、嚴可均等交往甚多,共同讨論經史疑義,彼此互相借書抄錄、校雠,是以得見宋椠元鈔不下數十百種。閑暇時,大家則投壺賦詩,以為娛樂。憲博雅好古,邃于經學,尤長于校勘目錄。詩文雖不多作,但作必精詣。作詩一字未當,辄沈思經時,必至惬意方罷之。家中專為養着一班文人,振绮堂主人汪遠孫于道光十年創設東軒詩社,費丹旭便是其中幫閑之一。
費丹旭杭城之遊,先後十五次,垂二十年,杭州俨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費丹旭到杭州來時,正是東軒詩社全盛的時候。入館汪家,給畫家打開了眼界,拓展了視野,也豐富了多方面的學術修養。他在許多老前輩的指導下,詩詞書法都有着很大的提高。費丹旭在杭城時,正是鴉片戰争爆發的前夕,費丹旭不僅是杭州汪家的座上客,同時又得到海甯蔣光煦的青睐。
蔣光煦是著名藏書家,豪飲好客,興趣廣泛,音律、博弈、雜藝無不愛好。後專意收藏古籍名刻及金石書畫,每遇善本,不惜千金購買。築别下齋以藏,積古籍10萬餘卷,其中名刻 善本居半,為海内知名藏書樓。并延攬學者張廷濟、費丹旭、管庭芬、許光清等,常聚集于别下齋,校勘評論,問難析疑。每當朔風凜冽的季節裡,這位畫家經常出現在海甯硖石鎮吳家走廊蔣氏别下齋中,偶然有幾年,春暖花開或是蟬噪荷香的時候,也可以在這裡找到他的遊蹤。蔣光煦曾私人花錢雇工刻過許多書籍,《陰獵文圖證》,是道光二十四年在别下齋刊印的,插圖共八十七幅,全出自費丹旭一人之手。費丹旭《十一月五日雪夜寒甚寄劍秋》:
雪壓窗虛布被輕,夢回無那易愁生。
漏聲不盡自斷續,镫影欲殘時暗明。
客館早寒嗟歲晚,薄田遲稅累秋成。
不知此日門前路,一笑何人訪戴行。
費丹旭在交遊的時候,結識了很多朋友,同時也創作了很多作品。費丹加在杭州所結交的一些人物中,有達官貴人、也有文人雅士,如浙江巡撫劉韻珂,曾做過浙江藩台的劉燕庭,“西泠八家”之一的篆刻家又是畫家趙之琛,人稱為“金石僧”的達受(六舟和尚)等等。還有翁雒、湯贻汾、趙之琛,這三人都是畫家。翁雒早期畫人物,中期攻畫花鳥畫、草蟲、水族、尤其擅長畫烏龜。而湯贻汾與山水畫家戴熙并稱“湯戴”。趙之琛則是“西泠八家”之一,精書畫印。
費丹旭在杭州,創作了很多作品。初寓上海時,他創作了《紅樓夢人物圖冊》十二幅,畫冊内容從“黛玉葬花”到“寶琴賞雪”,畫面的構圖有圓形、菱形、長方形、八角形等形式。畫面中的人物、樹石,筆調工整,界畫樓閣,也見功力,接近民間繪畫風格。後來,費丹旭于一八三一年又到了蘇州。蘇州作為一個東南地區的大都市,與費丹旭的故鄉湖州隔着一個太湖。在蘇州他創作了《鄂園考律圖》《倚欄圖卷》,這兩幅作品屬于費丹旭的肖像畫作品,前一幅是為趙月波,陸聽蕉畫像,後一幅為海樓先生作。
費丹旭在杭州,創作了很多作品。但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群像式肖像畫巨作《東軒吟社圖卷》,此幅作品是奉振绮堂主人汪遠孫所作,費丹旭是東軒詩社中人,當時詩社正是全盛。《東軒吟社圖卷》是描寫二十七位東軒社友學術活動的群像式肖像畫。作者居然在不容過多修改的生宣紙上,把不同人物的眼睛神采,通過細緻而又變化的筆墨技巧,一個個畫了出來。費丹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杭州所作,像肖像畫作品如《荔影獨立圖》《果園感舊圖》《纖倚圖》等,仕女畫作品如《仕女圖屏》《柳蔭仕女圖卷》《仕女圖冊十二開》等等作品。費丹旭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四十九歲那年(道光二十九年),春天到了蔣光煦的别下齋。後又到了杭州。
費丹旭是一位兼能詩詞、書法、繪畫,尤以擅長畫仕女人物畫享譽藝壇,兼能山水、花卉。費丹旭所畫的仕女是清朝仕女畫的典型代表,是明清時期的清新俊秀、弱柳扶風的典型風格特征。費丹旭所畫的仕女畫,毫無霸氣,用筆松秀飄逸,女性形象嬌媚柔弱。畫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那些生活在深宮内院的錦衣玉食,珠光寶氣的皇家後妃形象,而是大家都比較容易接觸到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的形象。
費丹旭是一位善于作補景仕女的畫家。為烘托畫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渲染畫面的環境氣氛,将人物之美與景趣之美相融會。他根據畫作需要,将人物畫、山水畫和界畫融合運用,使畫面看起來趨于完美。費丹旭的仕女畫用筆松秀飄逸。蔣寶齡說他“一以輕清淡雅之筆出之,同輩無與匹也”。費丹旭以畫仕女聞名,與改琦并稱“改費”。
盧秀輝有《為費丹旭曉樓歌》一首,詩雲:
自小丹青愛,故而阿堵稀。
不知曉樓空,閑道人言非。
浪浮詩畫間,徒與心迹違。
憔悴九霄初,生死何處歸。
望鄉浩蕩遠,筆下身世微。
書齋佳人好,身伴禅客依。
弱柳扶風逸,翠辇紅旌威。
學到古人深,心事多感幾。
書來秋水怨,畫罷五嶺衣。
故裡奈别何,綠楊陳榻肥。
碧玉恨不嫁,小莺願齊飛。
年光舊花叢,費郎倚寒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