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其形象在道教中有着極為重要的文化象征意味。道教認為鶴既是仙人的坐騎,又是仙人的化身,是以在道教裡,非凡人士的離世,會被道教人士稱為“乘鶴仙去”,這種稱謂賦予的榮譽,不亞于諾貝爾得獎,其中,榮獲此殊榮的人寥寥無幾,其中春秋時期的東周太子晉就是其中一個。
王子喬出生于公元前約567年,本名姬晉,人稱為太子晉。

太子晉乘鶴歸西
太子晉從小就天資聰明,不僅溫良博學,還很喜歡音樂,特别是演奏方面,他奏出的樂曲,據說如同鳳凰歡鳴一般,可想他的演奏技巧有多高了。是以,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比父親周靈王還要有膽識和氣魄的性格。
據說在太子晉十二三歲那年,因為天空連降大雨,很多地方都遭到了洪水的襲擊,而洛邑城附近的洪水也已經漫過了堤岸,皇城有被沖毀的危險。
周靈王非常着急,立馬命人運土去堵住洪水,讓其流到村家田園去。在一旁的太子晉聽後,立馬阻止了父皇的行為。他告訴周靈王說,用土根本無法堵住如此泛濫的洪水,隻有疏導河道,引導洪水流向其他地方,這樣才能保住皇宮、村民和莊家。
但是,因為當時的太子晉還太小,周靈王根本聽不進他說的話。見自己的提議沒被采納,心急的太子晉立馬又舉了曆代相似的案例,想以“川不可壅”的道理來說服周靈王。
太子晉影視形象
也許是的太子晉的行為侵犯了周靈王的天威,使得周靈王一怒之下把太子晉貶為了庶民。從此,太子晉郁郁寡歡,不到20歲便早早死去了。
雖然太子晉被貶為庶民,但是他的才氣卻一點都沒有褪去,各國諸侯甚至對他有所膽怯。比如晉國皇帝晉平公就是其中一位。
晉平公曾經用計謀占了周王的兩塊土地,因為整日擔心太子晉會前去報複,于是派了非常熟悉曆史典故且知識淵博的大夫叔公前去試探太子晉的實力。
誰知,大夫叔公回來後,直接建議晉平公把那涼快強占的土地還給周國,因為大夫叔公問了太子晉五個問題,都被太子晉的回答和反問弄得無言以對,可見其才華有多厲害了。
晉平公一聽,心裡犯了嘀咕,給吧,舍不得,不給吧,又怕太子晉上位後報複。正當愁眉之際,晉國的一位老樂官師曠表示,自己也想去會會這個太子,如果連他都搞不定,再把土地還給周國也不遲。
師曠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音樂家,雖然眼睛瞎了,但是為人忠誠正直,也博學多才,以切磋音樂的名義前去拜訪,也比較合适。
隻是,太子晉對音樂也是極為天賦之人。兩個人就禮樂的話題一問一答,從樂曲談到了國家社稷。後來兩人不但沒有“打起來”,還一面彈琴,一面唱歌,直至盡歡而散。
回到晉國的曠師如實地把情況告訴了晉平公,最後晉平公不得不把土地還給了周王。
此事之後,太子晉不到三年時間就去世了。
雖然周靈王把太子晉變為了庶民,但實際上他對這個孩子是非常喜愛的。因為太子晉的離世,讓周靈王悲痛欲絕。
由于太子晉的才華與智慧,世人對他倍加懷念,特别是道家人士,特意編造了太子晉騎鶴吹笙升仙的故事機,把太子晉塑造成仙人的形象。以至于後來成為了各朝代被人争相傳播的神話故事。加上太子晉極負盛名,不僅被道家賦予了尊号,也獲得了很多曆代皇帝的敇封,在全國各地建立廟宇來紀念王子晉。
其實,太子晉被神話的事迹剛好符合道家的思想理念,太子晉天資聰穎,不慕富貴,自然成為了道家和皇家所追求的精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