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第一軍台——察汗陀羅
文/楊成

從崇禮西溝溯流而上,拐過一個山灣,便看見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村南一棵百年雲杉,挺拔聳立,樹冠如雲朵。村西一片開闊地上樹立一塊水泥牌匾,上面“古商道車馬大店遺址”幾個大字十分醒目。
這個山村就是崇禮區石嘴子鄉察汗陀羅村。一條小溪流從村邊穿過,草原天路在溪流上遊,相距不足五公裡;大境門在溪流的下遊,相距十公裡。
清朝時期,阿爾泰軍台第一台落戶這裡,曾使這個邊遠深山小村名震蒙古草原。
一
軍台,清代設定的傳遞軍報的機構。康熙北征噶爾丹時建立,乾隆平定準噶爾後趨于完善。
阿爾泰軍台的第一台建在察汗陀羅村,是有曆史淵源的。察汗陀羅村始建于明朝未年,最早到察汗陀羅落腳是來自鑲黃旗的察哈爾蒙古人,開始是秦、宋兩大蒙古家族,後來陳氐家族也加入到蒙古族行列。開始全村百十來人全都是蒙古族,後來一些漢族人也遷徙過來。一個村以河為界,分上察汗陀羅,下察汗陀羅。因察汗陀羅是蒙古族聚集村,村邊有一條通往草原的茶馬古道,跑草地的勒勒車常在村中驿站歇息。是以清朝察哈爾部落便選擇察汗陀羅村為阿爾泰軍台的第一台。
從察汗陀羅第一軍台出發,到達阿爾泰山,一共經過大站29,腰站15,共44站,因而稱之為阿爾泰軍台。
康熙32年(1693),清廷在張家口設阿爾泰軍台署,管理張家口至阿爾泰軍台事務。乾隆26年(1761),設察哈爾都統,兼管張家口驿傳道署,分管張家口境内的1至15台。設定總管1人、副總管1人,張家口驿傳道一員。察汗陀羅大店,即頭台遺址,位于村西140米處,漢譯“白頭嶺”。村南山岔口處蓋有一座喇嘛廟,栽植一棵雲杉。如今廟宇已毀沒,那棵百年雲杉仍挺抜茂盛!
距察汗陀羅不遠處的五十家村,曾是為軍台服兵役的住所。當時,朝廷安排五十個家庭飼養役馬,培養壯丁,随時為軍台輸送傳遞軍報的快馬和騎士。軍報送到軍台時,如軍情不緊急,當地騎士接過軍報騎上快馬傳遞;如情報緊急,由朝廷派來的騎士換乘當地快馬親自送到下一個軍台。
康熙三次親征草原叛軍噶爾丹,從察汗陀羅軍台準确無誤傳送到前線軍報,讓康熙如魚得水,迅速平定叛亂,班師凱旋而歸。
二
阿爾泰軍台始于康熙,盛于乾隆,衰于清末。近二百年的曆史,為滿清江山穩固屢建功勳。清朝時期不少文人墨客盛贊軍台功績。最值得推祟的是《竹枝詞》作家志銳。
志銳時任伊利将軍,遭受仕途挫折後,隻身率二三僮仆,渡天山,穿荒漠,頂風雪,行走在軍台線路上。每到一台站,必有小詩記之,著成竹枝詞百餘首,并随附小注。他以“草原風景畫的形式,記錄京師——烏裡雅蘇台棧道場景,留下清代蒙古地區交通、政治經濟、邊疆風情風物等大量曆史資訊。”
察汗陀羅是蒙語“察漢托洛蓋”的諧音,“察漢”謂“白”,“托洛蓋”是“頭”,合成“白頭嶺”的意思。清代乘驿南北往來者在紀行詩文中無不提及。不過寫作“察漢托洛蓋”得少,多作“察汗托羅海”。
志銳巜張家口至烏裡雅蘇台詞》裡的《察罕拖羅海第一台》,詩雲:
察罕拖羅海得名,
白頭嶺上賦長征。
居民慕化猶中俗,
半畜牛羊半事耕。
注:客民開墾頗多,蒙給亦因之漸易"
志銳行抵頭台,又作《大壩口關帝詞》:壯缪詞堂勢建瓴,
居然中外仰威靈。
焚香拜罷頻回首,
南望邊山數點青。
注雲:從頭台北行,上大垻甚高。壩口有關帝詞。行者至此,有去國離鄉之感。拜罷,回望張家口,邊外諸山,俯視羅列,如兒孫矣。地勢甚高,氣候如秋。
志銳将軍所說的大壩囗關帝祠,正是如今崇禮的接沙壩、曹胡壩一帶,靠挨草原天路!
清朝察哈爾八旗文人延清詩作《過陀羅廟作》:
坡陀礙道石頭粗,
野水潆洄野經纡。
廟據邊偶猶立馬,
山連峻嶺似飛狐。
晚清重臣,著名詩人寶鋆詩作巜宿察汗陀羅蓋》:
源似入桃花,
山村五十家。
煙墟堆黑炭,
風土卷黃沙。
以上,僅是清代文人歌頌察汗陀羅的詩詞節選,還有好多詩文在民間流傳,說明察汗陀羅軍台在清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為此,察汗陀羅作為崇禮的曆史文化名村,影響遠播海外。德國人的《李希霍勞中國旅行日記》一書記載,李宏霍勞曾到訪頭台察汗陀羅;法國人張誠的《張誠第六次鞑靼旅行記》一書中,也有到訪察汗陀羅的記載。
三
1761年,清政府為保衛邊防,屯墾戍邊,決定從張家口外察哈爾八旗西遷官兵2000人,分兩批利用阿爾泰軍台入疆。這兩批兵丁到達新疆邊陲“博州”溫泉縣後,戍邊打仗骁勇善戰,拓荒耕田勤勞能幹。
為了穩定戍邊兵丁的軍心,清庭決定在察哈爾八旗的張家口地區買取單身婦女,遠嫁新彊溫泉。
清廷軍機處責成察哈爾都統巴爾品操辦。征集的原則是“按其自願、不得逼迫”。巴爾品與副都統常青率七十多名官員深入張家口地區的鄉村專司收買,登記事宜。他們走村串戶挑選15歲以上,40歲以下無依無靠孤女。未婚孤女每人身價定為白銀10兩,寡婦每人身價定為白銀8兩
經過幾個月的征集,共征集婦女420名。其中有162名婦女主動報名,積極請纓加入西遷隊伍,成為這批西遷婦女的骨幹。
為了讓這些婦女适應長途跋涉的集體生活,将420名婦女均移察汗陀羅居住,委派總管遜木保、烏林泰等管朿。集訓一個月,然後出發。
為了适應長途跋涉,官方将420名西遷婦女分為10個小分隊,每隊42人,每隊由2名官員帶隊。
1764年6月27日,西遷婦女第一小分隊出發,然後其它小分隊陸續登程。
這支察哈爾遠嫁婦女隊伍在茫茫草原上,夏頂烈日酷暑,冬冒風雪嚴寒,走過29座軍台,曆時6個月,長途跋涉5000多公裡,曆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新疆博爾塔拉,即今日的博爾塔拉自治州。簡稱“博州”。然後又被帶到“博州”的溫泉縣。經清點人數,出發時420人,有42人夭折。剩下378人中,其中有31名路途傷殘,不能婚配,将他們配置設定到察哈爾營中比較富裕的家庭生活。其餘的347人,由厄魯特領隊大臣觀音保做主,準許嫁給厄魯特單身官兵。
2016年7月,内蒙古察哈爾察右後旗“烏蘭牧騎”藝術團赴新疆博洲溫泉縣,演出“忠勇察哈爾”大型歌舞劇。表演的是滿清時期,察哈爾420名婦女遠嫁新疆士兵的故事,歌舞劇連續上演三場,場場爆滿,觀衆掌聲不斷。
演岀結束後,内蒙古察哈爾文化協會的人員,深入民間通路,受到當地人的熱情接待。溫泉縣人握着來訪者手說,他們是清代戍邊士兵的後裔,祖輩是張家口崇禮人,激動地回憶述說着祖輩戍邊的悲壯往事。
作者簡介:
楊成,出生在崇禮草原天路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是一名退休幹部,文學愛好者。曾在報刋發表過數篇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