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在高平市原明清縣衙舊址,有縣衙二堂,一直儲存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高平縣衙二堂

近日,我從本地出版的影集中找到當時縣衙二堂的照片,跟我小時侯曾見的實物無二。從外觀看,整體建築宏大,門前立柱礎。典型的明清時期的硬山頂建築風格,檐下額坊上有彩繪。隻是在民國年代和解放後一直做縣政府辦公地,牆面和門窗己做了大的改動,看不到原有的風貌了。二堂的後牆打通,成了穿堂屋,屋子中間的通道可達後院。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此照片為秦宏宇先生拍攝,标注為高平縣衙大堂,事實上應為縣衙的二堂。我從清順志年的《高平縣志》上看古代高平縣冶圖。縣衙有儀門,再往前是谯樓,進去儀門就是縣衙大堂。二堂該在大堂的後面。由于我父親在縣政府上班,小時侯我經常在政府大院玩耍,見到這個古建在大院的後排了。二堂右側有樓梯,可進入上面的暗室。暗室有時放電影,我看到過《金光大道》和抓特務的電影。二堂門上的镂空隔扇,額枋儲存完好,大梁上有彩繪的花鳥魚蟲。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在古代,縣衙大堂是縣令迎客,辦公,斷案的地方。大堂建築莊嚴,肅穆,規格尺寸要比二堂大,且檐下多有鬥拱。硬山頂的屋頂該是檔次最低的建築,大清規定六品以下官吏辦公皆為硬山頂,兩邊出檐與牆面持平。大堂和二堂都是硬山頂,因縣令是七品官員。而二堂的規模比大堂要小得多,檐下無花麗的鬥拱支撐,直接是橫梁和額坊,裝飾簡約。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清順治縣志記載的縣衙

縣衙二堂是縣令議事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會堂,會議室。有師爺,文吏等在二堂旁的廂房辦公,處理縣裡的日常事務。高平最早的縣衙在距縣城二十裡的王報村,春秋時置泫氏縣,宋開寶六年移到現址。從順治《高平縣志》上看,沒有标注縣衙二堂的位置,大堂後面的飲泉堂或許是二堂的别稱。古代縣令為展示其親民愛民風範,當一縣父母官,也常将大堂,二堂門楣上的匾寫上文雅的别稱。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吾好研究文物典故,多以各個時期的縣志和史料為佐證,從不胡亂猜測。前段時間我采寫的《山西高平發現昭烈帝劉備廟》,也是根據大清康熙年間的碑記和史料所撰,廣受好評,閱讀量達二萬八千條,不料卻有少數人在文章下面評論假的,扯,寫假文章為掙幾個流量錢等等。這讓我想起類似的事件,前幾年我寫的《留在時光深處的高平古城》在市級報紙文學刊物發表,反響熱烈。本地報社的微信公衆号轉載後,幾天内點選率數萬條,好評如潮。報社主編跟我聯系,欲在報紙上開辟宣傳城内文物的專欄,讓我采寫文章。我拟了《高平三街六巷九圪洞》的欄目标題。然而第二天主編告訴我,讓某高中教師負責欄目編輯群組稿,我仍可以寫考古文章。而結果我采寫了考古文章後一直不被采用,那老師告訴我主編讓先發表他寫的考古文章,發完了他的文章再給我發。過了月餘,我問詢主編,主編說那個老師說你寫的文章是胡編亂造,不符合曆史,他讓你修改你一直不改。後來該教師頻頻在報紙欄目上發考古文章,每發一遍都附上他在現場考古的照片。後來該人被當地授以傳統文化學者的稱号。我隻是一笑了之,二十多年前我在網上寫文物考古文章,他隻是我的一個粉絲。而後我發過的那篇考古文章,竟然也頻頻有人評論是造假,評論的多是中學生。

明清時期的縣衙二堂

高平縣衙大堂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修建政府辦公大樓時拆除的。當時在舊縣衙東面有一個小門,進去的小院是亭台樓榭,造型很美。當時也折除了。拆掉的還有舊縣衙西面的古城皇廟,縣衙東南的老關帝廟,西南的舊縣衙西司。